生态历史演变特点?
生态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五个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即公元十六世纪以前。此阶段还没有生态学一词,但生态学的知识早已被应用,可以说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粗浅的生态学。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即十七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科学家分别从生物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代表人物有海克尔、R.BoyIe、利比希等等。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即而是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时期,生态学的研究渗透到了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形成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等等,出现了生态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现代生态学时期,即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现在。主要特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人类生态学开始兴起,生态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等等。代表人物有坦斯利、苏卡切夫等
什么是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简称EL),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是由生态科学和语指派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研究领域。总的来说,生态语言学唯橘贺产生于以巴特森、玻姆、卡普拉、普利高津、施尔德拉克和弗斯特等思想家的学说为基础的整体论世界观。《语言与逻辑辞典》把它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伍灶”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进化、语言习得、语言批评、语言与生态危机、语言政策、语言人权等方面。虽然在具体研究实践中,不同学者对语言生态的理解有所不同,研究意趣也不一样,但是总体上不外乎Haugen和Halliday奠定的两种范式:
(1)用“生态”作为“环境中的语言”的隐喻,研究所有可能增强或者削弱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
(2)从生物学上理解“生态”的含义,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影响和作用。前者称为“语言的生态学”,关注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活力、语言进化等问题;后者又称“环境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研究课题包括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环境语篇的分析批评、语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语法等等。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是文化地理的近亲,其任务是通过分析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分为基础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借鉴生态学原理研究语言产生了生态语言学。
语言生态学
又称生态语言学,《语言与逻辑辞典》将其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尽管生态语言学学科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生态语言观的产生由来已久,生态文化思想一直渗透于语言学研究之中。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较早阐述了语言的有机性和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就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机体”,“语言是[人这一]有机生命体在感性和精神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所以语言也很自然地具有一切有机生命的本性。”他还认为,语言是人类生物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应视为人的天赋属物。
19世纪的语言学家施莱歇尔认为“语言有机体”与自然有机体有诸多相似点,语言发展的规律跟生物的进化进程是一样的,1863年他发表了《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一文,公开承认他的语言理论符合进化论的观点。他还采用生物学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揭示出了语言体系中的生态规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说,揭示了人语言能力生成的生理原理。他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说是“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最基本东西。”这一解释语言能力生成的生理机理的学说影响深远。20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语言学派代表者弗斯、韩礼手知德深入探讨睁没了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新的语义理论,认为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这一学说可视为对生态学环境理论的借鉴。在前人用生态语言观认识语言的基础上,当今众多语言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生态语言理论,使生态语言学日臻成熟。近年克里奥尔语研究专家Muhlhausler、丹麦语言学者Tove Skutnabb-Kangas、Robert Phillipson、奥地利语言学者Fill、日本语言学者宫冈伯人、我国语言学者刘海涛等人发表的系列著述充实、完善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体系。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有三个热点问题:其一,语言的多样性问题,众多学者对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作为人类知识和经验存储器的基本条件这一点已形成共识。其二,保护濒危语言、“弱语言”问题,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悉薯纳巴黎举行了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专家会议,国际著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做了题为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Language Endengerment and Public Awereness的主题报告,一些语言学家还提出了拯救濒危语言的具体方略。其三,语言人权问题,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反对“语言帝国主义”、“语言谋杀”,维护语言人权的理念,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多语教育问题。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