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书和阅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既能给您知识,从中能了解点什么?还能陶冶情操。看您注重那个方面的书籍?有空拿来看看特有意思。什么都是一种习惯和渴望!喜欢上了就跟情人一样的有瘾———那就是纯粹的爱。
现在的孩子不读书”的确困扰着许多家长和老师。我身边的理科老师常向我抱怨,有些题目其实并不难,但学生却经常做错,经过仔细观察交流才发现,学生不会审题或是看不懂题目,末了总要感慨一句“你们语文真的太重要了”。
其实,作为语文老师,我何尝不明白这一点。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语文是学好别的学科的工具,语文——基础中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了一定量的汉字,就应该开始阅读了,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文学经典,也不是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只要钻进去了,比游戏更有魅力。
那为什么许多学生一开始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功近利思想断送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他认字时就开始,小学三、四年级是养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千万不能错过,一旦错过影响一生。到了这个阶段,孩子作业多了,每天做完作业就很晚了,没有时间阅读;有的家长意识不到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孩子一生有多么重要,而是把眼前的成绩看得比命还重,考什么抓什么,唯恐孩子成绩落下;其他学科有的老师为了自己的一点成绩,与语文抢时间,认为阅读是看闲书,也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其实这些想法做法都是极其荒谬的。阅读是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蓄力。阅读只要有计划有步骤,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还会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因为阅读是把一些边角料的时间利用了起来,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二是现在的学生玩的花样太多,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静不下心来进行阅读。但当阅读成为了习惯,自然就会远离这些,因为书中的世界妙不可言,那些玩意儿在学生眼中都成了小儿科。三是缺乏科学的引导、指导和陪伴。首先语文老师或家长要列出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内容积极健康又是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作品、书目,建议一开始读些悬念迭起、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中国古代小说或是国内外优秀的科幻侦探小说,甚至是听一些评书,或是周末时常带着孩子去附近的书店、图书馆,让孩子真切感受体验浓郁的读书氛围,目的是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大门;其次,一开始,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或家长应事先对孩子即将阅读的书籍认真阅读一遍,这样学生阅读中有了疑问,老师或家长就能参与进来,随时解答探讨,读完后要进行交流、点拨,鼓励孩子提出不同意见,与孩子展开争论;再次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孩子喜欢的经典的反复读,过一段时间读一遍,直到熟读成诵,他读一遍理解就会深一层,泛读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探知的热情,读一段时间的书,学生有了写的欲望,要鼓励孩子写出来,写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大人要提供帮助指导,切记不可指责。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起来,当有一天,孩子发表了自己的文章或是开始给你推荐好书了,就大功告成了。
阅读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日常的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素养差给老师带来的痛苦,也深知语文学习舍本逐末的危害。比如,小学学生每天要写的生字、背的解词,凡是学都是为了用,所有知识概莫能外,可现实常常是学生好不容易会写生字了但不会组词(会组的是课本中学过的,一离开课本就不会了),会背解词了但不会造句,我想,不少家长都有帮孩子完成这些作业的经历吧。因为你不帮他,他作业完不成;你帮他,他有了依赖,你每天也为这些事感到痛苦。其实,生字词就好比是鱼,课文语境就如同水,老师让你写让你背就是强化记忆,就好比把鱼从水里捞出来让你看得更清楚,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会用。但鱼,只有在水里才是活的,捞出来后时间太久了不放回去就会成为死鱼。鱼要活得好,还要不时地换水。阅读就是学生与鱼在清澈明净的水里一起遨游。学生背的解词只是一个词语的词典义之一,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词典义之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义等,阅读多了,确切的词典义你可能说不上,但你能根据语境理解了它的意思,你会用,这不是达到目的了吗?远比靠机械记忆记住了但不会用要好得多。再说了,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力提高了,阅读题也就能读懂了。现在的一些高中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什么语感,给一篇文章让读,读破句、错字,随便加字掉字,读得磕磕巴巴、七零八落、支离破碎,读都读成这样,何谈理解?阅读题能答成什么样就可想而知。到了高三,问题严重了才想起多读书,是不是有点晚了?因为语文太博大精深了,这时真就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增强内涵,陶冶情操,改变气质,阅读可以充实人生。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探讨吧,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谛,远比帮着他完成语文作业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