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孩子积极参与的学习劲头,活跃的课堂气氛都让我对这群孩子们刮目相看。
通过本节的数学教学活动课,我感到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老师快乐的教,学生快乐的学。
现在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感受,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某某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觉得很有寓意,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有集体责任感。
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感
英盛观察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主要
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
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能力,应注重生活化、具体化,并在学生计算、估 算中培养数感,在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体验中提升数感。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
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一些现象与数量联系在一起。所以建立数感可以让我们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很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
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
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是数学
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
决问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下面我
就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浅见。
一、源于经验,数感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
上,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数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是要学生主动去感知、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周围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
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感知了数感。
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在家里做一些手工品作为商品,带到
数学课堂上,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了一个“小小商店”。然后让孩子们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
进行买卖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孩子们准备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币学具。在活动中我要求:用10
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让孩子们进行互相评比。活动进行完之
后集体讨论,让他们说说自己买了哪几样东西,每样商品多少钱,总共用了多少钱,是如何进行计算的。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更好地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他
们从中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从而感知了数感。
二、动手操作,数感具体化。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展现,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内
化、提升。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所以说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孩子们拿出35 根数学棒。于是,我就观察 孩子们是怎样拿的。我发现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数出35
根后放成一堆。这时,我就问: 如果别人想很快地就看出你摆的是 35 根,那应该怎样摆呢?有的学生李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说:10 根捆成一捆,摆 3 捆,再摆
5根。全班的学生都按照他说的去操作了,学生的 数感得到了初步的强化。接着,我让学生摆42 根,一些学生按刚才的方法摆了;还有的学生 再摆5 根,与先前的5
根捆成一捆,再摆2 根。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会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合作交流,形成数感。
数学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学的感知时,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数感。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 9”时,我先出示一幅情境图;盘子里有14 个桃子,小猴子吃了9
个,还剩几个?孩子们很快地就说出算式:14-9。怎样才能算出答案来呢?好多学生都做
不出来。于是,我让孩子们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了这个难题。孩子们讨论交流后,有的说:因为9 5=14,所以14-9=5;有的说:把14 分成10
和4,先用10-9=1,再把1 4=5; 还有的说5 9=14,所以14-9=5……这样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孩子们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
化,逐步形成了数感。
四、计算教学,培养数感。
在计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用不同的 方式确定结果。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加减法”中,有这样一道题:小红带20 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 品:毛巾3 元、香皂8 元、牙膏5 元、杯子5
元。问小红可以买哪些生活用品?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算法。有的孩子说可以买到毛巾、香皂、牙膏三样东西,因为3 元+8 元+5 元=16 元;
有的孩子说可以买到香皂、牙膏、杯子,因为8 元+5 元+5 元=18 元;还有的孩子说可以买到毛巾、牙膏、杯子三样东西,因为3 元+5 元+5 元=13
元。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孩子们
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建构起对生活和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孩子们与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
本策略,提升数感。
五、重视估算,提升数感。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实际上,在实
际生活中应用估算的机会要比应用精确计算的机会多得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
材,让学生多估算,多交流,从而增强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感。
六、积淀活动体验,数感习惯化。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好动,对游戏活动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教师就要顺应孩子的年龄特
点,有意识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建立良好数感。
例如,教学“5 的分成”时,5 可以分成 2 和3(或者分成 1 和 4
及其他很多分法),枯燥机械地记忆或背诵对学生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没有太高的效率。于是,我想到了可以玩“拍手游戏”,我和学生拍手的下数合起来是5,我拍3下,学生就拍2
下,我如果拍1 下, 学生就拍 4 下。虽然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引入游戏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这说
明,简单的游戏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玩”中,体验数的分与合,增 强了对数与数之间转换关系的理解,也即发展了数感。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要努力钻研教材,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充分利
用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发展自己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