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技术改革方法?
1、开拓式创新
开拓式创新是最有价值、也最有难度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所创造的事物是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是全新的,并且对于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往往伴随着天才人物的灵光乍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比如牛顿开创的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开创的相对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乔布斯发明的个人电脑、iPhone,制药公司发明新药,等等。
2、升级式创新
开拓式创新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听说过"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句话,我们也看到很多开拓者没有赚到钱、模仿者赚了个盆满钵满的例子。
比如说福特并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但福特却靠T型车成为了当年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虽然不是图形化操作系统的发明者(图形化最早的发明者是施乐公司、最早的商用者是苹果),但他的Windows却几乎统治了个人电脑。升级式创新其实非常重要,因为早期产品往往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往往是价格昂贵的,升级式创新起到了完善产品、降低门槛的作用,因此他们同样值得尊敬。
3、差异化创新
大概10年前,定位理论开始风靡于营销界,颇有营销就定于定位、定位就等于营销的感觉。其实,定位理论所适合的,只是差异化创新这个领域。
差异化的例子估计大家随便就可以举出来一大堆,比如说专门给老人使用的手机,专门定位于办公的Thinkpad笔记本,专门用来越野的Jeep车,专门用来约炮的陌陌……差异化创新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是由消费者驱动的创新模式。
4、组合式创新
要理解什么是组合式创新,想想瑞士军刀就明白了。当我们给一个拖拉机装上一门大炮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了一辆坦克。当我们给手机装上摄像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扫一扫”的可能性。当我们给眼镜装上小电脑,它就成了Google glass。当我们给牙刷装上发动机,他就成了电动牙刷。
组合式创新同样是一种常见的创新模式,它依赖的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对于新需求的敏锐洞察。
二、电力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及流程?
电力工程师是电力领域的专业人才,具有深厚的电力技术和实践经验,在电力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能力和水平。电力工程师职称评定的条件及流程如下:评定条件:1.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学习专业为电气、电力等相关专业;2. 在电力领域从事工作满5年以上,其中3年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 具有扎实的电力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4. 参加过电力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能力;5. 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管理能力。评定流程:1. 申报资格审查。申请人须提供相关证件、学历、工作经历等材料,经过专家审核、部门审批后,确认是否具备职称评定的资格。2. 组织考试。申请人需要参加专业知识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等考试,测试内容包括电力技术、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3. 综合评审。通过考试的申请人需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科研成果、技术报告等,经过专家评审、部门审核验收,最终确定是否获得职称评定资格。4. 颁发电力工程师职称证书。最终评定合格的申请人将获得电力工程师职称证书,成为电力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工程师证含金量多少?
工程师职称含金量非常高,工程师职称评定的难度和门槛条件不是很高,一般只要求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学位,在相应的工程管理以及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以后就可以报名参加工程师这个考试,考试通过之后提交材料就可以申报工程师的职称。
工程师的职称分为几个级别,有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工程师等几个级别。具备工程师职称以后才可以往更高级别的职称来进行申报,因为这一些职称的话,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期的这个职称作为依据的话,就不能够在后续去进行进一步晋升
四、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评价暂行办法?
一、评价目的
开展特殊人才职称评价旨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开辟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打破常规、简化手续,为人才松绑。让作出重大贡献人才直接晋升职称,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时晋升职称,以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创造,助推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评价范围
(一)特殊人才范围
1.省内人才
(1)作出重大贡献人才。主要指在全省范围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2)其他特殊人才。主要指全省范围内的奇才、怪才、身怀绝技特殊人才;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人才;在全省重大产业领域取得独特业绩人才。
2.引进人才
(1)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
(2)经甘南、临夏2个民族自治州人才主管部门认定并明确批准引进的人才(包括从省内引进)。
引进人才不包括省内各单位相互调动人才。
(二)层级范围和有效范围。主要是高级职称,包括正高级和副高级。评价认定的职称在全省范围有效。
(三)不适用范围。国家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系列(专业)的相关层级职称。
三、省内人才业绩条件
(一)取得重大科技创新。 1.达到下列1条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
(1)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或二等奖(前5名)或三等奖(前3名)。
(2)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前2名)或二等奖(第1名)。
(3)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第6、7名)、国家级科技奖励三等奖(第4、5名)、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第3、4、5名)、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第2、3名)中任意2项(可重复计算)。
(4)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前5名)并获上述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定额内人员),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4名)并获上述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定额内人员)。
2.达到下列1条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1)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7名)或三等奖(前5名)。
(2)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3名)或三等奖(第1名)2项或市厅级科技奖励(主要指2016年底前各市州、省直各部门所开展的科技奖励)一等奖(第1名)2项。
(3)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前7名)并获上述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定额内人员),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前5名)并获上述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定额内人员),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三等奖(前2名)并获上述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定额内人员)。
(二)取得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完成人,研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发明、新品种、新技术等成果(单项),经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并在生产中转化应用,近三年年均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或年均新增上缴税金100万元以上的,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上述成果第二完成人或作为第一完成人研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发明、新品种、新技术等成果(单项),经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并在生产中转化应用,近三年年均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或年均新增上缴税金70万元以上的,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三)取得重大发明和知识产权转化。获中国专利金奖(前3名)、中国专利银奖(第1名)1项,或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前2名)2项的,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前2名),或获甘肃省专利奖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前1名),或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前2名)并至少有1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或获国家级动植物新品种审定(前2名)的,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四)发表原创精品论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1篇,或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及以上在1区和2区(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分区(大类))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及以上在1区和2区SCI论文的,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五)博士后研究人员取得突出业绩。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创造性开展博士后研究,较好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并取得突出业绩,可不受资历限制申报正高级职称。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完成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可计为职称评定业绩,视同市厅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的项目,视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视同国家级科研项目。
(六)高技能人才取得突出业绩。技术技能人才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获世界技能大赛金、银牌,或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或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参考2项专业技术业绩可直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获陇原技能大奖、全省技能大奖、全省技术能手,或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省部级五一劳动奖章,或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参考2项专业技术业绩可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
(七)其他特殊人才取得突出业绩。省内特殊人才中的其他人才取得独特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或需要特殊评价的,经业内3名以上同行正高级专家(事业单位须为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各类企业或自由职业者须任职5年以上)实名推荐,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使用“专家举荐”业绩的,须申报人书面向用人单位、市州职改办提交申请,且经用人单位、市州职改办同意。由市州职改办对申报人申请举荐内容组织3名以上相关专家进行盲审,且经2/3以上专家同意。申报人申请举荐的内容必须是在职称评审中未曾使用的业绩。举荐专家不得对未认可的、已定性的、未产生效益的业绩进行举荐。申报人、举荐专家双方要诚信举荐,对举荐不实的,将申报人、举荐专家纳入全省科研诚信“黑名单”,实行联合惩戒。
专家举荐时,在《甘肃省特殊人才申报职称专家举荐表》(见附件1)“举荐理由”栏内,就申报人员的知识、能力、业绩、水平等作出客观的评价,并签订诚信承诺书。《举荐表》经申报人所在单位公示后作为原始材料一并上报。
(八)取得“代表作”业绩。探索在基础研究、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行代表作制度。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较高学术价值、取得研究成果、项目报告、经济政策等代表性成果的,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经专家评议确定相应层级职称。
四、引进人才业绩条件
引进人才已经取得的业绩条件,参考我省对应系列(专业)正、副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的业绩确定,不受职称台阶的限制。有高级职称的,我省予以认可,不再换发我省职称证书。
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近5年以来业绩成果符合相应系列(专业)高级职称申报条件的,可直接申报相应层级职称。
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由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甘南、临夏2个民族自治州引进人才(包括从省内引进),由州人才主管部门认定并明确批准。引进的国内人才,业绩成果符合相应系列(专业)高级职称申报条件的,可直接申报相应层级职称。
五、评价程序
(一)本人申报。
1.如实填写相关表格(见附件2)。
2.有关佐证材料。包括:学历、学位证,职称证,获奖、科研、论文、论著、专利,同行专家实名举荐意见,经济社会效益鉴定等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原件交推荐单位审验后返还,复印件加盖推荐单位印章上报)按以上顺序和规定样式装订成册。
3.引进人才需提供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市州人才主管部门认定引进人才的批文。
(二)单位考核。
1.考核审核。用人单位应认真考核,对申报材料填报、佐证材料原件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材料真实、准确、有效。
2.推荐前公示。对拟推荐人员的业绩、成果等证明材料,须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3.推荐上报。经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查实无问题的人员,经单位会议研究推荐后,由单位审核人、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印章后上报。
(三)简化上报程序。市州及以下人才由市州主管部门会同市州人社局审核后,由市州人社局负责推荐上报省职改办。省属单位由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后上报省职改办,其中无主管部门的省属企事业单位直接上报省职改办。推荐单位重点审核申报材料是否真实、准确、齐全,是否符合特殊人才申报业绩条件。审核后签署推荐意见并出具推荐函(见附件3)报省职改办。
(四)评价组评审。
1.评价机构。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组建甘肃省特殊人才评价组,机构相对固定,专家动态管理。评价组办事机构设在甘肃省职改办。
2.专家组成。建立特殊人才评价专家库,根据评价对象的专业,动态抽取专家库成员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个别特殊专业,我省无法组成专家组时,优先从中央在甘单位聘请,必要时从省外聘请。
3.评价方式。采取面试答辩与专家考核认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可根据需要增设实地考察环节,也可参照相关系列(专业)职称申报条件标准,对申报人的学术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实际工作业绩、成果和贡献进行评价。
4.实行组长责任制。特殊人才评价实行专家组组长责任制,专家组组长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专家组构成情况临时确定,最终评价采取专家组成员实名投票表决方式。
六、资格核准与岗位聘用
评价工作结束后,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方网站公示通过人员名单。对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查实无问题的人员,印发资格文件,办理电子证书,作为单位聘任(用)依据。纳入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按本条件标准评价的特殊人才,岗位聘用指标专项下达。
七、其他事项
(一)特殊人才评价坚持政治标准,申报人员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竭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符合本办法的省内人才、引进人才,由用人单位经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同意随时申报。
(三)本办法将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纳入特殊人才评价范围后,对我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仍可按我省已有破格评审办法申报评审,但在各系列(专业)的破格条件中原则上不再表述本评价办法中已经使用的业绩条件。
(四)国家级科技奖励指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级科技奖励包括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甘肃省专利奖、省长人才奖、甘肃专利发明人奖和教育、卫生、农业、工程、文化、体育等领域同级别奖励。全国性科技奖励的认定按照《关于当前深化职称改革工作中几个具体事项的通知》(甘职改办〔2018〕24号)有关规定执行(见附件4)。申报人所提供的业绩成果须与申报专业或学科相关,集体成果须提供申报书、立项书或批复等能证明申报人作用的佐证材料。在以往评价中使用过的业绩成果,不能在申报高一级职称时再次使用,仅作为重要参考。
(五)本办法规定的新增产值须提供新产品、新工艺、新发明、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效益佐证材料,其中经济类成果转化的须提供第三方审计报告、官方税务单据或缴款发票及相关技术转让合同,数据仅以成果转化效益为准;农业类成果转化须提供转化推广面积或专家测产报告,并加盖成果转化主推单位印章及财务印章;新增上缴税金以成果转化单个税收票据为准,项目或产品总产值不予参考。
(六)本办法规定的条件标准作为申报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申报人是否达到相应职称层级的专业技术水平,由评价组根据申报人提供的材料及答辩、考核情况提出具体评价意见,对于达不到相应条件者,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可降低层级评价。
(七)除开展规定系列(专业)职称自主评审的单位外,其他单位不得开展特殊人才评价。
(八)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