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也是一名绘画心理分析师,专注于儿童绘画的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
这些年来,我听过上千人的故事,累计咨询时间超过5000小时,相关的课件字数超过20万。
现在,我在牛坦答娃宝开设专栏课程《儿童绘画心理学》课,希望能通过孩子的一斗吵幅画,让每个父母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工作中我遇到最多的就是孩子和家长。每周我都会接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进行心理咨询,其中很多问题,可能很有普遍性。
比如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做父母的用了很多方法却一点都没有效果;
也有些家长说孩子缺乏自主性,动作慢,作业磨蹭,怎么说怎么骂还是慢;
也有说自己的孩子脾气大,是个熊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每天都和他说道理可是根本没用;
还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自己已经使劲在鼓励肯定他了,可效果并不明显。
做家长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很爱孩子,却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
其实,这些年来做了那么多儿童心理咨询,我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追根溯源,出在家长身上,或者说,做家长的,你是否真的了解你的孩子?
许多父母会想,我跟孩子朝夕相处,我还会不了解我的孩子?
其实陪伴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父母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
著名的“冰山一角”理论指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而父母许多时候都是关注到孩子的意识层面,缺乏心理学知识,让他们难以触及到孩子的潜意识,了解到孩子的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就好像一句诗所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就是你在我的面前,却不明白我心里想什么?”
就好像是一个信号不好的电台,孩子在那头大声向我们呼唤,我们却总是感知到模糊的声音,片段的字句,这样自然造成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偏差。
为了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我在与孩子的个案咨询中,总是会让孩子画画。很多孩子会用画告诉我,他们多么 需要被理解,被看见。
孩子的画总是能给我的咨询带来很多启发和惊喜,甚至会直接告诉我问题的答案。
当我把这些发现告诉家长时,家长总会有恍然大悟,还会惊叹原来我一点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也许会说,一幅画有那么神奇吗?
让我从我咨询的一个孩子的案例说起……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带着十岁的女儿来咨询。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她女儿看着非常腼腆内向,说话声音很轻几乎听不到,跟人说话也没有目光的交流。
据她妈妈说,她女儿最近这半年,沉迷上了IPAD,一回到家就玩,不写作业,家里的大人都要骂了才肯做作业,而且每次作业都特别慢,一做完作业,又拿起了IPAD。
女儿一两年级成绩还算可以,自从迷上IPAD,成绩也直线下滑,从班里前几名下滑到班里三十多名,妈妈很着急,带着她来找我。
我让她女儿先画一幅画,画的内容是她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刻,然后她花了十几分钟,画了这样一幅画。(听音频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文稿看大图)
这幅画,她取了个名字叫《最幸福的时刻》。她告诉我这是参加一年级歌唱比赛获得冠军,走上颁奖台的那一刻。说这话的时候,小姑娘脸上满是追忆和骄傲。
那么从绘画心理学的角度,这幅画有几个点值得我们注意:
1、这幅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出现的成双成对的物体。一对的树,花、甚至云,从绘画心理学角度来说,成双成对事物的出现,很多时候表明绘画者内心渴望陪伴。
2、我们会发现,孩子把自己画得很小,放在左下角,但又回忆强调了自己获得冠军的回忆。
从绘画心理学来说,把自己画得很小,而且放在左下角,(这个位置从专业角度上看,是一个潜意识里不认可的位置),这也说明,孩子内心对自己是缺乏自信的。
3、画面中有一个风筝,而且风筝是没有线的,这说明绘画者的内心缺乏安全感。
4、绘画者画了自己,但没有画鼻子,在绘画心理学中,鼻子代表自主的意识,这也说明她可能缺乏自我的认可。
当然,绘画心理学里所有这些细节,并不是说像数学公式一样生搬硬套的,比如“不画鼻子”就一定与“缺乏主见”画等号。
但通过这幅画中主要的明显的特征,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孩子心理层面一些问题的端倪――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渴望一种陪伴。渴望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为此,我特意跟她的妈妈进行了沟通了解家庭背景,女孩的爸爸是做工程的,常年出差;女孩的妈妈做空信侍会计,最近一段时间换了工作地点,早出晚归,平时也更少与孩子交流了。
女儿平时都是奶奶照顾起居,偶尔有时间也是监督她的作业,关于孩子的内心感受,确实很少留意。
咨询以后,爸爸和妈妈商量,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利用我教给他们的方式,有质量地陪伴孩子。(关于如何有质量的陪伴,可以关注后面的课程。)
慢慢地,孩子的成绩竟然也开始稳步上升,最近已经排到班里11名,而对于IPAD,也没有那么迷恋了。
相对语言的表达,孩子们似乎更多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孩子很多时候把答案都画在画里了,作为家长的我们却不能解码。
在做了这么多年的儿童教育中,我发现儿童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被问题呈现的表面现象迷惑,但是从根本上却缺乏了解孩子的途径和手段。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在做一件事,在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事情本源的情况下,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在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
那怎么纠正这个错位呢?这些问题,我会在绘画心理学的课堂上给大家支支招。
那绘画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
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的内心世界,20世纪初,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
1926年,弗洛伦斯▪古德伊那伏(FlorenceGoodenough)尝试用画人的方法测试孩子的智力,这也是第一种标准化的绘画测验,它很快被传播开来,并被广泛使用。,对儿童的智力水平进行测量.
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已经成为心理学业内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人心理状况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94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率先提出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后被许多国家引进广泛使用。
在心理咨询中与家长课堂里,我看过上万副画,经历了数以千计个家庭教育的故事,越来越发现,绘画心理学如果仅仅运用在心理咨询中,真的是太可惜太狭窄了。
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绘画心理学的家庭化的改良,让它可以为普通的每一个家长所用,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随身工具。
这一次我们在牛娃宝平台上的这一个小系列,将会从孩子最常见的一些问题着手,通过绘画心理学,来告诉你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通过这个系列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当下的情绪状况,知己知彼,方能在育儿的路上走得更远。
其次,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更加容易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有一句话,叫“有了关系一切都没关系,没有关系一切都有关系。”所以我们每一次课的最后,都会教给大家一个实用的绘画心理家用互动游戏,听完课就可以马上和孩子互动。
最后,以画为载体,分享心理学的育儿思路与方法,帮助你找到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了解心理学的家长都知道,真正的心理学从来不是你遇到问题,我给你答案。寻求答案的路上,需要我们同行!
这一次的儿童绘画心理学课程,共分六节课,我们会在每周抽出两天时间推出微课,同时在课程期间,我们还将推出线下的交流活动,期待您的参与。
如果你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许多困惑,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交流,我会选择比较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回答,如果你身边也有朋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希望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
当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时,你会发现,原来他(她)曾经的一切行为,都是渴望自己的内心被看见,被发现,到那个时候,你会感慨,我从来没有那么真切地,理解我的孩子。
家长的知识高度与广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这次的微课是我们同行的开始,让我们开始这一趟绘画心理学的旅程。
这个谁画的?
这个人可能现在耐辩面临着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这个问题一旦成功收获比较大,而且看似很容易成功,但其实山亩咐可望不可及,如果要成功必逗纯须有很大的舍弃,而且可能难以回头。。。而且他现在的状态是资源不足,消耗比较大。。
如果再让他画谈磨一运侍哪张呢?麻烦你说的清楚些?心理课上什么因素要话这张图?年龄?画画使用的时间?
单从画来看就是一个简单,想问题不深入。至于题材是受心中的形象所刻旁码化,所以画画之前有没有要求?
从画上看 这个孩子性格有些孤僻,不怎么爱说话,做事也应该是比较随意,渴望有小朋友和他在一起玩
一个人,一棵树,一只小鸟,一座房子,一座山,都是单数,房子的门也是关着的,让人感觉到内心的孤独,孤单,或许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一些困扰。一条小河把田和房子分隔开,逗行没有桥,让人感觉或许内心把某些事情的分得很清楚,缺少桥梁。这个问题也许是人际关系,也许工作与生活,也是学习与工作等等。太阳很大山早哗,大到只能画四分之一出来,说明内心有希望,有阳光。但有四分之三的太阳没有画出来,或许是内心有希望,但这种希望现在还看不清楚,这会让人感觉到焦虑。以上纯属个人看法。具体意义,需要画画本人来讲。怎么讲呢,其实睁燃就是像讲故事一样讲,一幅画讲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