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培训班层出不穷,家长定闹钟抢名额,为何

513好学 2023-01-24 07:21 编辑:admin 270阅读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不成熟的文章,阐述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孩子学习方面,“别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切忌揠苗助长。

1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我新加入了一些育儿方面的微信群:有幼儿园老师组织的官方群,同班小朋友家长自发组织的讨论群,还有小区里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组织的邻里群,讨论的话题不外乎小孩教育及育儿的心得交流。一个正常的QQ或微信群的轨迹大抵是这样的:刚建立时叽叽喳喳话很多,到后来就慢慢归于平静。

今天下午,一个育儿群里突然多了一千多条信息,话题的开始是一个家长在问该给3岁的孩子报什么特长班。

对于这个话题,我一向选择掩耳盗铃,奉行“车到山前必有路、桥到船头自然直”的阿Q精神;今天有空余时间,就将一千多条信息从头拉到了尾。有的家长说,他们报了美术班,三千多十课时,想要让孩子从3岁就开始培养 一下艺术细胞;有的家长说报了“X思”少儿英语班,针对学前儿童的课程都是全外教的,可以让孩子从起跑线上就得到最好的英语启蒙教育;有的直接亮出了XX少儿艺术团的录取证书,说他家孩子已经学了半年钢琴和跳舞了;还有一个,说他某个朋友的孩子,2岁半就可以数到100、学习十进制加减法并开始学乘除了,就为了考市里(上海)一流的私立小学做准备。

一句话,惊得我背后发凉,2岁半就开始学十进制运算?你是在逗我?

2

我是生完小孩之后在产假里开始接触微信、微博的。那时候微信公众号还方兴未艾,微博更热闹;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很多育儿大V,每天在上面查阅小孩打预防针、阶段辅食、哄睡技巧等专家建议,也听说了种种育儿法则的名称:“蒙台梭利育儿法”、“斯特娜夫人育儿法则”、“美国家庭育儿十二法则”等等,不一而足。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育儿法则,我感觉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读得多了也就没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产假休完上班,孩子不断长大,渐渐脱离了对母亲特别的依赖,慢慢地我不再天天浏览这些育儿大V(其实也是没时间了),只是按照孩子的天性,尽量多陪他玩;同时有特别的问题的话再查阅一下而已。

而我的一个朋友可不一样。她的孩子小我的两个月,刚生孩子的那半年,她每天在腾讯“说说”上更新孩子的成长日志,并与“婴幼儿发育标准”多加比较;有孩子后,她与我每次聊天的内容都是关于孩子,基本内容就是:自己最近又学习了XX育儿法则,按照“科学育儿”法则,某一阶段的孩子每天要吃多少种东西、喝多少牛奶,补充多少维生素;孩子X个月大的时候要会什么什么技能;有一天,她郑重其事的问我,你的孩子两岁了,你有没有给孩子买自行车?按照某个专家的说法,自行车可以锻炼两岁孩子的大腿肌肉和协调能力。我当时听了有些无语,只好说:其实,走路和跑步也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和协调能力的……

3

也许这就是我们,被各种育儿法则的教条和揠苗助长的心态绑架的年轻父母们。

春节前,我带着孩子参加了一次“XX儿童国际英语”的公开故事会。这种培训机构的教室装修的都很温馨,墙上装饰着各种小孩喜欢的挂件和图案,故事会全程由一个外教主讲,我目测是一个20多岁、来中国留学的大男孩。气氛还是很活跃的,一个外教、三、四个助教围着七、八个孩子,放视频、做游戏,道具五花八门,当然比家里的玩具多。一节课下来,除了数1-10的英文数字,就是教会了孩子一个英文单词:sausage(香肠)。

有外教主讲的故事会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里,不出所料,三、四个该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围着我,各种给我兜售他们“专为3-6岁儿童打造的开发智力、打好英语基础”的课程,每个课时都是200元起;我祭出各种理由拒绝后,那几个工作人员脸上挂着无比和蔼亲切的笑容拉着我儿子的手问:“喜欢我们这里的课程吗?喜欢就让妈妈给你报班……”3岁半的孩子懵懂无知,当然觉得这里又唱又跳的比家里好玩,连连点头说喜欢;但还好他知道小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在我再次拒绝后,牵着我的手乖乖离开了。

可将这种儿童早教、启蒙教育奉若圭臬的人大有人在。我一个邻居的孩子跟我儿子一样大,今年刚刚花了1万+给孩子报了“X宁少儿英语”课程。孩子的外公每次见到我都跟我说:你也快去报名吧,我家孩子可喜欢那个外国老师和那里的氛围了!

每当这时,我都笑着打哈哈;然后在心里说道:“花了1万多块钱报的课程,那么多人围着你小孩转,当然和幼儿园的课堂不一样,肯定喜欢那里了!”

4

我读研的时候,因为课业不重,和很多同学一起在辅导培训机构兼职代课。教四六级的、司法考试的、自学本科的,不一而足。当时,各种“天价辅导班”还没有满天飞,但是一些小问题也多少有所暴露。有两个小故事曾经是关于“天价辅导班”的小笑话:一是一个同学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就去校门口的培训班问问看自己能不能报个班,培训班的接待人员问他英语什么水平,他回答说六级,那个接待人员答道:“你不用学了,你这个水平,可以来我们这当教员代课了!”二是,我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朋友某年以400+的成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备考的时候,她曾经去听过一个司考补习班的公开课并留了联系方式。高分通过后,那个辅导班的运营商邀请她去做老师,她当然以自己不是法律专业更不是专家的理由拒绝了,对方说,没关系,我们会将你包装你的。

其实我对目前的教育培训行业的运营状态、盈利模式等了解尚浅,本不该对这个行业多加置喙。可今天,我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天价辅导班”对于学习的意义何在?以及我该如何看待辅导班和教育孩子的关系。

首先,学习,是必须终身坚持的,这点已经毋庸置疑。那么,既然是终身的事业,那么为什么要把小学阶段需要完成的十进制数学运算非要在幼儿园学完?以此类推,是不是小学应该学完初中课程?初中学完高中课程?读好幼儿园的意义在于考上好的小学;读好小学在于考好初中……以此类推,然后呢?这种“超前学习”到底意义何在?除了考试,就是多了在小区里、学校里其他家长们面前炫耀的资本吗?拥有“超强大脑”的肯定大有人在,可更多的还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和普通人,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也许他能将1145字的三字经倒背如流。可是,在他像“小皇帝”一样心安理得地接收着父母和祖父母辈老人们“众星捧月”的照料时,他懂得“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到底代表什么吗?

第二,我认为,提高技能的培训补习班,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应该按需而报。想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客观上各种培训机构不像现在一样遍地都是;主观上家长们也没有什么闲钱让我们整天去补课;那时候“家教”还是奢侈品,放学回家后,经常要帮着家长做家务,许多农村的同学们还得干农活。我在准备考研的时候也跟风与同学一起去报了公共课的辅导班;当然,几个小时的课程之后,还是得靠自己看书下功夫;考公务员的时候进入面试环节后,我去报了一个面试的提高班,目的主要是想和别人一起模拟面试。对于三、四岁的孩子们,我实在觉得,他们本该五彩缤纷的童年不该过早地塞满这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可是,各种承诺能够“赢在起跑线”上的培训班总是人满为患;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早教班教室外坐着等孩子下课的家长们,手里拿着手机、iPad看剧消磨时间。对于我,我倒宁愿拿这些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和他一起看几个绘本;或者直接去操场上撒欢乱跑。

当然,我今天下午在那个育儿群里表达了这个观点,说我小时候从初中开始才学英语,后来也专业八级、剑桥商务都考出来了;很多家长回应我:现在和你那个时候已经不一样了……

好吧,右上角点X走人。

5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向别人说教自己育儿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父母,都是头一遭,我没那么多经验,更不是头头是道的专家;而且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陪伴他成长的路上,引用伟人的话说,我们得“摸着石头过河”。孩子的小脑瓜里,总是装着很多不为父母所知的奇怪小想法。而我也在与孩子的不断交流中才发现,原来他懂得已经这么多了。除了每天要回答他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外,我常常带着他一起看书。最近我在读《万历十五年》,有一天,我在看书,他在我身边自得其乐的玩着自己的托马斯小火车,还哼着幼儿园里学来的小曲儿;我读到最后一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时,由于部分论述觉得太专业和艰深,我就捧起书,在屋里来回踱步轻声念书,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立马引起了小家伙的注意:

“妈妈,你念的什么,我怎么都听不懂?”

“妈妈,你说的‘科举’是什么意思?”

“妈妈,什么是‘知行合一’?”

“妈妈,私塾是不是我上的幼儿园?我以后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考试做官吗?我最喜欢做官啦!”

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做官是什么意思,但是没关系,学习的日子还长着呢,慢慢学,我们慢慢来。

所以,不要着急,平常心对待补习班吧!

        我认为家长们的这种做法很大一部分是“跟风”,互相攀比造成的原因,盲目报辅导班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一些家长可能有时会在一起谈论,你家孩子学什么,我家孩子学什么,别人家孩子会的,当然自己家孩子也要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成为别人眼中的佼佼者,于是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甚至对闹钟,抢报名表,生怕耽误一分一秒的时间,各类辅导班也因家长们有这种心态而变得更加火爆。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出生起,家长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得到锻炼,现在好多大城市的孩子一年级就要报各类辅导班,家长真的迫切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童年,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每天在家长的攀比之下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家长给报的辅导班。而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为啥非要去学别人家孩子都学的,而不去选择培养自己孩子喜欢的。孩子喜欢什么不是家长说了算,强行的让孩子去学习只会适得其反。

        兴趣才是最重要的!社会需要的是各方各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孩子的兴趣比让孩子去上各类辅导班效果会好很多,会事倍功半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那自然学的会很快,而且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希望家长们今后能够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兴趣的培养,或许,你的孩子就是下一个爱迪生!下一个马克思!

抱着“你去我也去的心态”,抱着“孩子分数决定一生”的想法,于是家长们都“沉沦”了!

许多家长定闹钟抢名额,其实针对的是“名牌补习班”那些补习班里汇聚了985,211,和清北的精英们,单从客观上来讲是值得家长们追捧的。

但是家长的心态却值得我们深思,他们争相为孩子报培训班的原因是什么?那些培训班真的对孩子有用吗?

家长不惜花费高价,为孩子抢名额报班,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提高成绩是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进而奠定“人生巅峰”的基础。这样的理由无可厚非,但在如此“疯狂”举动的背后,反映的却是家长们的心慌,焦虑,和对孩子未来的迷茫。

在我父母的年代里,有这样一句话:“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那时候国家急需知识分子,科研人员。所以一个村里能够出一个大学生就是很光荣的事,甚至于要请客吃饭了。而如今呢?国家喊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家长却开始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至宝”。这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是社会出现了阶级,贫富,和不公平开始。而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历,不过是父母为孩子找到的唯一可以抵挡这种“浪潮”的小船。在他们看来即使社会差距的浪潮再怎么大,有更高的学历,就有了更安全的小船,殊不知水早就进到船中而补自知罢了。

说到那些培训班有没有“真材实料”,以他们里面的精英老师为例,是有的并且还更加的“有料”。培训机构系统管理和学习,还有创新的题库都能够让孩子在竞赛和成绩上出彩。但这种“高档培训班”更像是上流社会和下流社会的分割线,不是所有父母都可以负担这样高昂“培训费”,一旦负担不起,一旦孩子没有跟上学习。出现的会是:学习好的更好,学习一般的开始消沉。最后社会也将会分层,因为这些“培训班”会越来越多。

培训班没有错,家长让孩子好的心也没错,最后出错的终究是大环境的驱使。“他人去我也去”的从众心理,让分数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无外乎是出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

社会竞争日渐残酷,而且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社会上奋斗拼搏这么多年的家长相信也有所感悟。基于此,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才抢着为小朋友报各种各样的班级。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阶级逐渐固化,要想实现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跳跃,通过教育的方式,无疑是比较靠谱的,关于这一点,家长们也是心知肚明的,而教育,在家长心中,当然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了。其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现在上学的孩童,都是一孩家庭或者二孩家庭,这些孩子,在家长的眼中可是宝贝得不得了,都把孩子供在掌心上,含着怕化,捧着怕摔,基于此,家长也愿意把家里所有的资源倾注在孩子的培养上,因此,这也让家长疯狂爆辅导班在经济上有了这个可能。最后,大概是来自各培训机构的宣传了。各大培训班,为了自己的业绩,疯狂的向家长强调社会竞争的残酷性,疯狂的鼓吹甚至是夸大培训的效果,因此,部分家长在这长期的攻势下也就随波逐流了。

这种疯狂的报班下,最快乐的莫过于办培训班的那些人了。而最苦的,莫过于那些可怜的小孩了。这些小孩,童年就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给淹没了,根本没什么乐趣可言。家长们,关心孩子的成绩是正确的,但还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呀。一根弦蹦太紧的话,可是会断了的。

有竞争就有压力。经常听老妈对妹妹说:某某又去学习培训了,咋们不能落后啊。也得报!据说学习了一对一,成绩蹭蹭往上走!父母总是秉承着一种,“人家的孩子去学了,你不去学,就会落后,跟不上”的攀比心理盲目跟风学习。另外!去了培训班高强度的学习,孩子们的成绩确实提高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父母给孩子报培训班的信心。用报班换来孩子今后的好成绩,也让他们觉得心安!觉得培训班值得一报!

另外,培训班的学习也比学校的学习难度要加强,比较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与理解能力报各自的培训班。比如说,现在有开设一对一辅导班,虽然费用较普通的要贵,但是效果显而易见,这比学校里的一对多辅导要好很多。所以说,为了孩子能考个好大学,父母们忧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通过报辅导班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非常高的期望!

但是,最后辛苦的还是孩子啊,青春本该无忧无虑,却被学习剥夺了自由!被学习压抑了活泼的本性!被学习约束了丰富的想象力!报辅导班也要适当。切勿过度。否则也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