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是第一支完全否认封建制度,彻底反封建的力量。它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将“国运”与某个王朝的命运分割开来。爱中国,救中国,却不会死守满清帝国的统治。与之前各方探索国家出路时表现出的蒙昧无知形成鲜明对比。太平天国的思想中虽然包括博爱主义,人人平等,尊重女性,平均地权,发展社会福利等先进理念,但归根结底其本质还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民政权。“天王”即皇帝。可能他们会一时代表大众利益,却不能免于沦为专制政权的命运。对此孙中山曾有评价:“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句话一针见血。太平天国后期领导层矛盾的加剧和思想的堕落便说明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是狭隘而脆弱的,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下,很快就会被一己私欲所取代。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维新派的戊戌变法更是完完全全地为延续大清朝的统治而服务,错误地将效忠的对象由全中国的四万万同胞变为少数腐败不堪的统治者。这三者不是被自己的“主子”给消灭“,就是败于侵略者的铁蹄。这昭示了清政府不是人民的“真命天子’,而是与列强同属一丘之貉。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孙中山在早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就下了决心与清政府决裂。在于改良派的论战中,革命派旗帜鲜明地指出清政府就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傀儡,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在君权至上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年代,光是提出这样的论点就需要很大的胆识和勇气。最终他们也用自己的流血牺牲来践行了这一点。足以见得拯救祖国,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社会已经成为根植于他们心中的一个信念。
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也很能体现爱国主义境界的高低。
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高指轮世扮导纲领便叫做《三民主义》。民权主义规定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政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归人民所有,政府则拥有治权(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权)。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民族主义则对外抗击侵略,对内推翻清朝统治。这种尊重民意,维护民权的思想在中国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国民第一次被当作是有智力,有情感,有尊严,能明辨是非的公民而被尊重着。虽然这个构想在当时并没有变为现实,但革命派的良苦用心依然值得礼赞。自辛亥革命后,民智被开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开始明白,自己才是国家的主人。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被进一步激发。在之后的几年内连续出现了袁世返雹凯,张勋复辟帝制的事件,但都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这种全民性的思想解放,为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辛亥革命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革除了许多旧时代的“风俗之害”,是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这些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爱国的终极目标即解放人民,造福人民,资产阶级重视这个方面并部分实现了这一点,可见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本真而健康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中还包括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内容。并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选择了以各种颜色代表各民族的五色旗作为国旗。这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主义中并没有多少自我膨胀的大汉族主义成分在里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努力实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缓和民族矛盾,才能使整个国家受益。这种宽广的胸襟正是他们爱国主义先进性的明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爱国精神并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持久坚定的。在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有的革命党人丧失了斗志,或追名逐利,或隐居山林,或流亡海外,但依然有很大一部革命党人在坚持战斗者。在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依然决然地联合南方各省起兵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建立起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活动。在袁世凯倒行腊灶逆施,宣布恢复帝制是,由蔡锷等人发起的“护国运动”迅速席卷中国,革命党人指挥得当,以弱胜强,重挫袁世凯的军队,迫使袁世凯放弃帝位,在在忧惧中死去。在段祺瑞接手北洋政府后,革命党人很快便看穿了他的反动面目,发动了护法运动,尽管最后也没有成功,但革命党人在这几年间从未畏惧过任何强大的敌人,一直不放弃胜利的希望,屡败屡战,誓死捍卫《临时约法》,共和体制和他们理想中的那个民主富强的中国。 其实,即便只是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的生平,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的生命李闪闪发光。孙中山早在1895年10月26日就发动过小规模的起义,失败后就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涯,足迹遍布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期间一直忙于发展壮大革命组织,周旋于各派力量之间,其艰辛可想而知。他在1896年秋的伦敦根式遭遇到了生命危险,被清廷特务捕入中国使馆,险些被遣送回国,最后在英国首相梳士巴利的干预下才重获自由。孙中山自青年期就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救国的行动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痛苦。在革命军被北洋军击败后,孙中山又面临另一道难关――是否让位于袁世凯。在综合国内形势,慎重考虑过后,孙中山决定让位,但要求袁世凯一定要保留共和体制,遵守《临时约法》。先暂且不论他的选择是否正确,他的初衷一定是从大局出发,想要努力保住革命现有成果,保住中华民国。为此他牺牲了自己的权力,地位甚至是名誉。直到死前,孙中山还是念念不忘国家的前途,留下了一份政治遗书,其中提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这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除了孙中山,其他人的爱国事迹也让人为之动容。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余人在广州起义,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伤亡惨重,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黄兴双枪射击,击毙多人,自己也右手负伤,断两指。事后收殓殉难者遗体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一役是辛亥革命中最壮烈,最激发人斗志的一役。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另一位著名的为国捐躯的志士就是宋教仁。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一直为革命奔走,大造舆论,促使列强保持中立,争取人民支持。《临时约法》也是以他的《鄂州约法》为蓝本编写。至袁世凯当政时,宋拒绝了他内阁总理的任命,最终在赴袁世凯”共商国是“之约的火车上遇刺,结束了他斗士般的一生。
对于辛亥革命是否是成功的,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论,但只要是认真研读过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对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爱国之心无可置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科学理智与热情勇敢并存的土壤中对于辛亥革命是否是成功的,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论,但只要是认真研读过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对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爱国之心无可置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科学理智与热情勇敢并存的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