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总结报告

513好学 2023-02-01 20:42 编辑:admin 244阅读

一、期末总结报告

亲爱的XX.

二、期末总结范文

时光如逝,岁月如流,一转眼的时光,1年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了.,在小五学年的学期末,特写此文以总结一学期的学习好与坏.期末考试的好与坏都看这一年的努力多少,我这一学期的表现都会在这里展现. 这一年来.在老师和同学们关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步。 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中,体会到了知识就是人的力量源泉,没有专业知识、专业技巧,什么成功都不会与你相约,只有真正的掌握了解所学的东西才能便于日后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于现金社会,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适应这个社会的专业人才, 将来如果社会给我机会的时候,我就能以我的所学完完全全的融会到往后的工作当中去, 所以现在属于我们的知识储备期。曾经有位老师跟我们说过:人的机遇难求, 当机遇来的时候就要好好的抓住它,当时如果你没有驾驭它的能力, 你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从你的身边溜走,而无可奈何,与其到时后悔, 不如现在好好储备自己的知识量,时刻准备着,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总结现在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第二,改进了学习方法。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 (1)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 (3)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 (4)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看半个小时课外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只要有时间,再看几篇作文。 第三,每天回家我就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做完作业,看一些课外书。虽然我每天这样学习,但月考时,我的成绩却不很理想。 最后一次月考后,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认真总结,从中悟出了不少好的学习方法。 我有个不足的地方。就是有时听老师布置作业时不够专心,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回到家里糊里糊涂,只好打电话问同学了。 在新的学期,我要发扬成绩,改正错误,更加刻苦努力、一丝不苟的学习,争取每门功课都能取得好的成绩,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同学,关心集体,尊敬老师,经常帮老师干活,且帮助集体做事.

三、参加教研活动的即时感想怎么写

这次参加了教研活动,虽然是“外行看热闹”,但还是认为外行也应积极参与研究,所以决定借这个机会跟大家碰碰思想,如果能让大家觉得外行的视角也是值得重视的元素,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我一直认为,教研活动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所以其重点在“研”不在“教”,“教”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论“教”得成功或失败,“研”一定能有成果,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能成为“研”的成果。事实上,一堂课的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能通过一堂课的研磨,发现举一反三的规律——我不主张将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就是因为这样做往往导致在纯净的研究活动中掺杂多余的东西,束缚大家的思维,影响对真理的探究,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我们又扎扎实实玷污了一次学术精神——为避免某些不应有的影响,我不想对所听的课逐节加以评述,只想围绕课堂评价标准,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其中列举的一些案例,也只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并不代表对整堂课的评价。那么,到底该怎样评价一堂课呢?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业内也不乏新颖、时髦的理论,而我还是喜欢用最原始的方法对课堂作原生的解剖:

一看角色,讲求“美”与“和”,要变“牵牛”为“放羊”。角色即人,即教师和学生。“美”是形象性标准,课堂上教者与学生的仪态、行为、语言,以及留下的其他印迹如板书、作业、作品,乃至营造的场景氛围,都可以成为美的元素,都是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直接体现,教者应想方设法挖掘、展现一切美的元素。这次活动中,我听各位优秀教师上课,感觉如坐春风,美不胜收。“和”是协调性标准,主要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处理。我主张变传统的“牵牛式”的师生关系为“放羊式”的关系,关键就在一个“放”字,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掌握知识,甚至自行探索、总结方法。生活中,我们看到放羊娃放羊,并没有给每一头羊拴一根绳子,但从不会走失一只羊,其中的奥妙至少有三:一是丰草环境的吸引效应,二是羊群集体的同化效应,三是对特殊个体的关注效应,将类似的效应引入课堂,我以为就构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应有之义。我个人并不十分欣赏老师像一个强势的导演来控制情节的发展,我以为教师只是学生的拐杖,拐杖存在的价值是为了最终被丢掉的,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孩子们引到一片广阔的求知天地,激发班级、小组等各种团体的学习活力,并对可能掉队的一些特殊个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徐卫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了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有益探索,但总体而言,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二看道具,讲求“实”与“巧”,要变“时装”为“武装”。道具即教学设备与技术。“实”是选择性标准,即是否从实际情况及需要出发使用合适的设备与手段。这次活动中许多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坦率地讲,还是有一些老师为了展示图片而展示图片,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装饰做作,甚至是画蛇添足。“巧”是功效性标准,讲的是使用效果。我们曾经用过的道具很多,从最初的粉笔、机械教具,到后来电化教具、多媒体,及至今天的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与手段,形式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先进。关于道具的使用,我并不主张见了西瓜就丢了玉米,我认为用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用得巧,要产生教学效益,不能只是摆设,而应成为“武器”,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克敌致胜的作用,其中的“敌”就是通往教学目标路上的障碍。王璐老师上美术课,巧妙利用多媒体,融入体育、音乐等方面的元素,十分成功。我主张积极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以及之前的教育信息工作调研,我非常遗憾的感觉,我们有一些学校,甚至是大家寄予厚望的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比我预想的要浅薄,应用探索也不够深入,基本还停留在多媒体层面,没有将网络手段引入教育教学过程。

三看过程,讲求“顺”与“活”,要变“捉迷藏”为“破迷宫”。过程即教学活动的推进与层递,常常表现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应服从于学,学应服从于认知规律。在我看来,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无外乎三种,一是“依葫芦画瓢”——模仿性学习,二是“想葫芦画瓢”——理解性学习,三是“没葫芦画瓢”——探究性学习,其中模仿学习可能最具实效性,理解学习可能最具广泛性,探究学习可能最具创造性。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学科、教材等各种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上述方式的学习活动,我主张要更多地安排探究学习的活动。“顺”是流畅性标准,要求教学活动的起承转合要遵循教学规律,做到衔接自然有序。“捉迷藏”与“破迷宫”都有一个迷字,都有纷繁复杂的意思在内,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即前者的目标与方向不明确,后者则反之。“破迷宫”虽然看起来有点难,却因为目标明确能引人入胜,“捉迷藏”则可能使人茫然不知所措。这次教研活动中,郭满花老师上的数学课,犹如带领孩子们登山,层层深入,最后势如破竹,一气呵成,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活”是生动性标准,要求充分利用演练、讨论、竞赛、评比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合作探究,促进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气氛,突破学习难关。这次活动中,何如老师上心理辅导课,导入方式新巧,很快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效果很好。许世群老师、廖建政老师、何翠薇老师上英语课,抓住学科特点,在巧妙创设的情景中强化语言能力训练,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使课堂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