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一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现实中的“巨婴”也比比皆是:某学生考上大学后,生活日常仍由母亲一手包办;某大学生与父母走失后,竟蹲在路边哭泣;某男子已到中年,仍过着“啃老”的生活……
为什么年龄长了,心智却仍未成熟呢?反观自己,我们又真正长大了吗?
现在的我们是否仍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平时有没有过于依赖他人的习惯?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会否下意识地退缩?
面对以上疑问,如果你没有马上否定,那么,请随我翻开这本个人发展指南——《可塑的我》,尽早摆脱“巨婴”思维,实现自我成长!
《可塑的我》由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陈婕君所作。在国外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毕业的她,已有多年的心理咨询服务经验。2017年,陈婕君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本书中,作者用了整整七章的篇幅,解开了我们在人生各阶段会遇到的心理困惑,旨在告诉我们: 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一个节点,我们仍是可塑的!
而要重新塑造自我,我们必先学会自我整合,走出“巨婴”所居住的温室,勇于面对生活所掀起的层层海浪。
一、从自我到外界
以自我为中心是“巨婴”的旅唯一大特点。
一位朋友的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名牌大学毕业,然而,才出来工作没多久,他就开始频繁炒老板的鱿鱼。
在工作上一遇到不顺自己意的事,他便主动提出辞职。每一回,在岗位上还没待够一个月,他就“挥一挥衣袖”,摔门而去了。
这位曾是“别人家孩子”的学霸,就是一个典型的“巨婴”,在他的眼里,容不下别人,只有他自己。
“他是读书读傻了吧?”很多人会这么想。
而本书的作者陈婕君则认为,很多成年人之所以目无他人,是由于他们仍未完成心理上的自我整合。
所谓自我整合,滚镇如即: 明确自己是谁,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坦然地接纳自己的全部。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 “青春期最重要的事是自我整合”。
在成年之前,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完成了自我整合后,我们才会把精力从自我转向外界,也才开始把自己和他人相联系。
然而,在读书阶段,不少学生都只顾着考试,忽视了对自我发展的思考,自我整合也就被延迟了。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有这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他们的内心仍停滞在自我关注的阶段。
而仍未完成自我整合的人还会特别在意“面子”这件事。他人的三两句评价,也能激起他们内心的千层浪。对此,作者解释道,这些人在成年后,由于不能把注意力从自身投向外界,也就难以理解他人,变得十分小家子气。
因此,要发展自我,我们首先得完成自我的整合。 当我们学会把目光从自身投射到外部世界,我们就能够理解并体察别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大启思维。
二、从依赖到自信
我们做人得有自信!
且慢,自信为何物?
有人会说,自信就是在演讲台上慷慨陈词。
也有人会说,自信就是遇到困难不慌不忙。
然而,作者强调,这些都只是自信的外在表现,却远非自信本身。
很多“巨婴”型的学霸也是能言善辩的,但在本质上,他们的内心仍无比依赖自己的父母,在生活当中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信。
因此,本书告诉我们, “自信真正的意思是,觉得自己是可以被信赖的”。
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有两点, 一方面,自信是一种自我感觉,另一方面,自信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
很多时候,别人夸我们两句,我们便沾沾自喜,心中涌现出莫名的“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感”始终像是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毫无实力支撑。要知道,真正的自信并非来自他人,而应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换言之,别人觉得我们很牛,但我们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
这就涉及到自我认知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觉得自己可以被信赖,首先得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否则,有时就连我们也都觉得自己不靠谱。
身边就有一位朋友,拥有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她愿意任劳任怨,甚至委屈自己。但是,等到真的有人由衷地称赞她时,她又觉得自己没这么好,不值得别人喜欢。
可见,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无法客观认识自己,而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又谈何自信呢?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只能如寄生虫一般依附于他人而存在,即便岁数已迈向成年,但在思想上仍是需要寻找依靠的婴儿。
因此,要摆脱“巨婴”所固有的依赖性,我们必须建立真正的自信。正如作者所言,真正的自信,是 “信赖自己在做事的时候,是一个有智慧且认真、负责、不轻易放弃的人”。
三、从逃避到面对
读书那会儿,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科目和不太擅长的科目。如果要平衡发展,我们理应合理分配时间,发展特长,弥补短板。
正如“木桶定律”所揭示的,总分就好比一桶水,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
然而,为了逃避自己讨厌的学科,不少人都选择了把大量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表面看来,他们很用功,但实际上,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并没有让木桶里的水变多。
可悲的是,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一遇到困难与挫折,仍然不自觉地选择逃避与推卸:读书的计划没落实,怪工作太忙了;减肥不成功,怪零食太诱人了;工作项目进展不顺利,怪同事没配合好自己……
但是,“甩锅”恰恰是“巨婴”的思维,选择逃避的人是无法走向心理的成熟的。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成熟意味着“能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并且能承担结果”。换言之,一个人要变得成熟,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一旦习惯以各种借口来合理化自己的错误,我们也就逃避了自己应有的责任。这样一来,我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终日见不得风雨。即便舒适圈能带来一时的安逸,但内心的恐惧也终会让我们的心凋零。
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焦虑。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摆脱“巨婴”所惯常选择的逃避与推卸,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风浪,在风浪中锻炼自己的心理韧性。
写在最后:
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便是: “人生永远都会有选择”。
只要能认清自我,积极向前,我们的人生就一直都是可塑的。
想要尽早摆脱“巨婴”思维,就请翻开《可塑的我》,这本书将为你指引一条自我成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