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社会问题中的个人动机
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动机推动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积极与他人交往,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许性评价等。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由于个体对活动本身感到有兴趣,从活动中个体能得到满足,得到奖励和报酬,因此活动本身成为个体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如学生由于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或对学习有兴趣,因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相对手内在动机而言的。它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如外在的奖励或压力)诱发的。
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ation),又称为结群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亲和动机是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亲和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它是一个情感连续体,包含着个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集群需要,它通过学习而形成。
侵犯动机
除S.弗洛伊德等少数心理学家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侵犯是一种习得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方式,是愤怒和挫折的表现。但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侵犯行为可因惩罚而受抑制,因放纵而增加。
利他动机
推动个体从事毫无利己考虑的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一般认为有三个特征:一是完全自愿,二是纯粹以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三是不带有任何酬偿的期望。有人认为,利他动机还应包括利他者个人有所损失的因素。
社会赞誉动机
人类有许多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取悦与人、让别人称赞,被称为社会赞誉动机
二、个人动机又叫一般动机吗
两种不同概念。个人动机:动机分类中与群体动机相对的部分,特指能够引起个人情绪、欲望、思想和行为变化的一种特有的内在状态,是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般动机主要产生于个体自身,与其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密切相连,因而也称为性格动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三、谈谈人的动机
三个建筑工
一个人看到有三个建筑工人在一起垒墙,一个人唉声叹气,一个人挥汗如雨,还有一个一边干活还一边哼着快乐的小曲,于是很好奇的去分别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的说:走开,没看到我正忙着垒墙吗?
第二个说:我在建一座房子。
第三个人兴奋的说:我在建一座教堂!
对于第一个人来说,他想的是要赚钱,养家糊口。
对于第二个人来说,他知道自己垒墙的目的是建房子,有了钱以外的目标。
对于第三个人来说,他垒墙是为了建教堂,建教堂是为了让上帝可以住在旁边,保佑这附近的人。垒墙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自己,他能想象出教堂建好后,这里人们的快乐生活。
4.1 动机及动机理论
不同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时的想法有区别,做事的动力不同,造成行为结果不同。动力来自于动机。动机通过情绪来发挥作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大脑追寻奖励的程序会不断提醒我们实现目标之后的快乐。在遇到困难时,动机产生合适的情绪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实现目标。当然,也可能发生相反的过程,这取决于对实现目标后会获得的快乐程度的评估。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动力 。
简单来说,人的行为活动都有它背后的原因,动机就是这些行为活动的原因。动机不能直接进行观察,但可以根据个体的行为表现进行推测。动机水平因人而异,对于同一个个体来说又因时而异。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美(Amy Wrzesniewski)对上千名员工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工作动机可以归类为三种:
第一种,是把工作看成工作 ,就是从这里拿钱过日子的,明天说不定就拜拜了,工作只为了钱。他们的动力是每个月末的工资,工作是我不得不做的事,它是琐事,我别无选择。他们期待什么呢?没有什么,他们只是在期待星期五,期待法定假日;
第二种,是把工作看成职业 ,这是我的职业,我要有职业精神,干一天要像干一天的样子,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有了钱以外的目标。薪酬和晋升通常是他们的动力,不断的升职,工作就像赛跑,跑到第一名,期待着更多的权利,更强的力量,更多的钱,更高的成就。要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到终生教授,到各种荣誉,一直有追求;
第三种,把工作看成事业与使命 ,我做这个工作,是要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工作有了“意义”,有了使命感,是为了他人,钱不再重要,他的眼光也开始放得更长远。他们的动力来自于工作本身,是一种自我和谐的目标,是自我和谐的奋斗过程。
做同样一件事时,动机的不同造成了人的心理动力有了巨大的差异,人的大脑通过对“付出”和“收益”进行对比来决定动力的方向和大小。在本单元开头的小故事中,三个人的“付出”是相同的,但对于第一个人来说,他的“付出”大于他的“收益”,他的“收益”只有钱,因此他感觉是被迫的干活,动力小,甚至是反向的;第二个人,他的“付出”和他的“收益”基本是等同的,他的“收益”有了钱以外的东西,动力是正向的,大小适中,会促进目标尽快达成;第三个人,他的“收益”是为了他人,是无限大,远远大于了“付出”,甚至不再与“收益”进行比较,他的工作开始有了“意义”,动力是正向的无限大,会促进目标的更好达成。
我们看看不同的人在这三种动机下可能有的想法:
一个清洁工,发现地上有一堆垃圾。只为了钱的人会想:怎么这么倒霉,赚这么一点儿钱真不容易。但为了避免扣工资,我还是把这堆垃圾收走吧;把工作看成职业的人会想:有事情做了,我的任务是保持这里的整洁,我要完成工作,尽快收走这堆垃圾并把这里清洁干净;为了让人们生活在美好的、感觉舒畅的环境中的人会想:我要尽快把这里清洁干净,不要让人感觉不舒服,这里出现垃圾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避免吗?
一个教师,班里出现了一个打架的孩子。为了谋生的教师会想:怎么又摊上了这样的学生?要家长来领他回去,别烦我;把教书看成职业的人会想:这个学生有问题了,我要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教师会想:我要仔细想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尽快的帮帮他呢?怎样做才能避免他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呢?
一个CSR,遇到了一个来投诉的客户。为了谋生的CSR会想:这些客户也太不讲道理了,真倒霉,怎么又被我碰到了;为了职业发展的CSR会想:我要谨慎了,要尽可能的解决客户的问题,避免这个客户投诉到我身上;为了让客户享受公司产品的CSR会想:我们给客户造成不便了,这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我要看看怎么尽快帮客户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看看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呢?
研究显示,同样的工作,在这三种不同的动机下,想法不同,行为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有事业和使命动机的人得到的回报会最多、工作更加努力和持久,成就也更大。
-END-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电子版
目录
自序
导言
4.1 动机及动机理论
之一(谈谈人的动机)
4.2动机的类型及转换
4.3激励和激励的类型
4.4客户中心激励实践
4.5单元小结
5.1理解团队
5.2团队构建与发展
5.3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
5.4团队决策
5.5单元小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