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接受心理咨询??

513好学 2023-09-07 02:50 编辑:admin 101阅读

一、心灵捕手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接受心理咨询??

professor觉得will很聪明,但是性格很奇怪,于是就找心理医生帮助开导will。另:心理咨询在国外很普遍,并且可以说没一人都有心理问题。

二、如何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要素

第一、心理咨询解决的只能是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心理咨询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比如求助者咨询是否应该离婚,这并不属于咨询领域,但因此引发的情绪抑郁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第二、心理咨询是专业性的助人行为,只能应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而不等同于单纯的谈话安慰。

第三、现在主流的心理咨询理论几乎都承认咨询关系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技术和方法,都需要良好的咨询关系作为基础,而且求助者从真诚、热情、信任、尊重的咨询关系中也可以得到支持,同时从中学习成长。

第四、咨询的短期目标是解决特定心理问题,但长远来看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通过咨询让求助者学会健康的心理应对方式,而这需要求助者在咨询中和咨询后继续学习成长,而不是只为解决问题而咨询。

第五、咨询师的职责仅仅是提供帮助,没有求助者本身的努力和主动改变的动力,咨询是不可能产生良好效果的,因此,咨询要求必须是来访者自身心理需要的自愿行为,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层面的自觉的主动求助愿望,求助者难以真正投入咨询之中并付出努力。

三、心理咨询 求专家解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何处理好这些事情?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你的情况,我可以直白的告诉你,你活得不够明白。我们人类有两个信息处理系统,一个是理性认知系统,一个是感性认知系统。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看到的、简单的、已知的事情用感性认知去处理,因为这些事情在我们的脑海里存储有先例,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拿出应对办法。这也是过去思维模式。另外一种我叫他未来思维模式,也就是我们日常遇到的特殊事情,他是复杂的、变化的、未知的,这些事情就需要我们用心智去详细分析、判断、认定之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所以,当你遇到事情时,你必须第一时间判断出应该用感性还是理性方式去应对。还有就是遇到事情时,首先要分析看是否与人的本能有关,凡是与本能有关的事情,首先带给你的是惊喜和满足,请记住,惊喜和满足是最能令人失去理智的劲敌。他对我们的最大危害是能在一瞬间让人失去理性,也就是让你的大脑和心念处于休眠状态。从而使你在极度兴奋中铸成大错。比如;情感、性欲、贪欲和突如其来突发事件。

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是谁讲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个标题是一句民谚。其它方言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我不清楚,至少它流行于北京、天津这片。这句话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人生智慧:我们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人,就一定要去同情吗?答案当然是个“不”字。

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他面对的肯定就是“可怜之人”——主动诉说自己痛苦的人。当然,这些人并非都有可恨之处。但以笔者片面的经验所见,咨客咨询的动机本身就常常包含着几种人格问题,也即“可恨之处”。

一类就是过度自恋。高度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就放大了内心的痛苦体验。他们拿到咨询师面前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换成别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另外,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如“希望周围的人都喜欢我”、“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希望大家都真诚待我,对我讲实话”,表面看起来满正常,其实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这些目标谁也不可能实现,于是就陷入痛苦之中。凡因过度自恋而产生的痛苦,都属于自寻烦恼。

过度自恋型的咨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根本不在意咨询师的看法,只是想让咨询师认同他自己的判断。动辄与咨询师争辩,令你头疼不已。对于这种咨客,咨询师能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你认同他的小题大作。

其次就是喜欢推卸责任。这类咨客认为,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人和社会。别人排挤自己,大家合伙陷害自己,领导埋没自己,等等。他们把心理咨询当成信访处,自己的内心痛苦往往只是个引子,通过它要给你唠叨许多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他根本不是想解决心理问题,而得想得到一个认同:我无辜,我占理。既然他认为自己遭到这么多“不公平待遇”,心理咨询师又能作什么呢?

再次就是过度依赖型。他们把咨询师当成依赖的对象。不光长期咨询,甚至不分时间、场合骚扰咨询师。有个咨客半夜打电话给熟悉的咨询师,要她来解决自己和爱人吵架的问题。连起码的作人礼貌都没有,这种可恨之人难道一定要同情他?

有趣的是,遇到这种咨客,开始咨询师往往觉得是个收获:你看,他按时来,经常来,多好的消费者啊。天长日久后你会发现,他会象块膏药一样甩不脱。

笔者这些年遇到过不少心理咨询的过客。什么叫过客呢?就是主观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去心理门诊一两次后,认为自己完全没问题,或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再也不登门。心理咨询业师遇到这类过客,可能会沮丧不已:唉,我又失去了一个顾客。但就其本人来说,极有可能是完全正确选择。(有几个还是笔者推荐去的。推荐的对象还不是江湖诊所,而是吃国家财政的心理卫生中心。他们去了一次后就回来质问我,那地方是不是要骗我钱啊!搞得我灰头土脸。)事实上,笔者见过的这些例子中,没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后来变得更严重。

这并不是说,来心理门诊的人都有“可恨之处”。确实有些咨客,如强迫症患者,有很清晰的症状表现。但由于心理咨询现在的收费模式(按时计费,而不是按件计费,按问题计费,必须要拖长咨客的咨询时间),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性格上,甚至道德上就有缺陷的人,一些喜欢无病呻吟的人汇集到这里。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不仅没有正面作用,甚至是帮倒忙。比如一位“小鸟依人型”的女士,家人和同事都不愿意惯着她,搞得自己很痛苦。如果这样下去,她很有可能明白要自立自强。但她在心理咨询业这里找到了依赖对象。这时候,心理咨询是能解决她的问题,还是恶化她的问题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