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审计准则经历了几次大的修订,每次修订的内容是什么?

513好学 2023-06-07 16:48 编辑:admin 279阅读

23年3月4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自5月1日起遵照执行。根据这个规定和《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从2年初到22年末,历时3年,制定了一套既符合国际内部审计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审计准则,首批公布并于23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1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着力推进内部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自始至终参与了内部审计准则的起草和论证工作,现就其基本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近几年,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舞弊和浪费,已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上市公司舞弊案的层出不穷,更使大家认识到: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系统,才能彻底解决舞弊、腐败和管理不当问题。在这一监督控制系统中,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的规范,也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权威性标准,这一规范的制定能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和内部审计人员所负的责任,提高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职业的信心。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发挥其基本职能,能够审查、揭露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内部审计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能够解决组织本身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是内部审计更为重要的职能所在。我国的内部审计,从2世纪8年代开始建立,历经近2年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1年全国已有了7.6万个内部审计机构,19.3万名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分布在各企事业单位。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①许多组织和社会公众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把内部审计定位于经营管理层的对立面;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着凭经验办事的操作模式;③内部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职责及其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定位模糊。内部审计准则正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制定的,这一规范能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责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职业的信心。

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有助于我国内部审计职业逐步迈向国际化。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逐渐迈向国际经济舞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不能再停留在“闭门造车”的阶段,而应充分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先进的理论,技术及经验,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融入世界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已有6年历史,会员数量达到7万多,分布在12多个国家,并有15多个地区分会、29个国家分会。IIA从成立之日起就着手制定内部审计准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内部审计准则,旨在为内部审计实务提供高质量的执业标准,以推动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21年6月,IIA颁布了最新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并从22年元月1日起正式实施,掀起了内部审计发展的又一轮高潮。针对许多大型公司的会计舞弊案件,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对公司内部审计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同时也使内部审计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在1987年成立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同年12月加入了IIA.1多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学会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会员3多人,在中国开设了1多个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点,并取得较好效果。22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这次更名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实质上的,它理顺了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与国家审计署的关系,也使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组织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借鉴国际内部审计惯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准则就成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需要。

增进内部审计工作的适应性,真正使内部审计人员做到依法审计、适法而为。1994年,我国颁布了《审计法》,将内部审计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明确了其法律地位。1995年,国家审计署又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职责权限等作了进一步规定。根据这些法规的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领导和管理下开展的。与此同时,《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内部审计工作做了相应的规定。

但是,《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都是总括性的,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和执行进行规范。我国的内部审计实务中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准则用于指导实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就没有业务规范和统一的业务质量衡量标准,因而对《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就不可能全面和彻底,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审计。同时,法律法规的修订非常不易,无法适时配合形势的变化和实际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修订。因此,为了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来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来规范审计原则、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及审计报告等审计实务问题,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修订,并且不必经过立法机构。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适应性,实现既依法审计,又适法而为。

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有助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专业化水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使内部审计工作向制度化迈进。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许多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协同努力,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国家内部审计成功的案例,才能顺利完成。而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去研究内部审计准则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比如内部审计已深入企业管理的层面,这就需要关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配合。那么内部审计准则该如何修订呢?修订哪些条款呢?修订到何种程度呢?这必须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因此,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有助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专业化水准,有助于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同时,在整个审计体系中,我国已经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由于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内部审计准则可就相似之处借用独立审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相异之处再针对内部审计的特定需要自行研究制定。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使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协同发展,协助广大社会公众去理解审计的目的和审计人员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建立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信心。

我国的内部审计发展历史不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作出了具体规范,对从业人员执行业务进行直接、具体的指导。在内部审计准则指导下执业需要从业人员有一个从理解到熟悉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和技能的过程。内部审计专业化水准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信心的提高、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距离的拉近,必将使内部审计工作走向制度化、现代化。

(二)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是一项复杂且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2年初到22年底,在国家审计署的领导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专设了一个准则委员会来负责内部审计准则的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准则委员会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对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多次研究和系统论证,相继召开了九江会议、北京会议、大连会议、苏州会议、深圳会议、青岛会议。22年底,准则委员会在北京就准备首批公布的准则进行了最后的研讨论证,后提交给23年2月召开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四届三次理事会议讨论并通过。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选定项目。准则委员会根据内部审计实务的需要,结合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征求各方专家和实务工作者的意见,选定急需解决的内部审计问题作为内部审计准则项目(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准则和若干项具体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审批立项。准则委员会选定项目时具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一项调查,54%的高层主管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管理审计上;在亚洲地区,61%的高层主管认为内部审计应重点关注管理审计,扮演企业顾问的角色。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统计调查,1998年以前,财务收支审计占5%以上;1999~21年,财务收支审计仅占32%,管理审计占68%。这就要求在选定准则项目时,既要考虑财务事项,以发挥内部审计消极防弊、积极兴利的功能,又要考虑管理事项,以充分发挥现代内部审计积极兴利和价值增值的功能。关注财务事项主要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舞弊预防与审查的责任。

(2)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渐趋自动化,于是电子数据处理(EDP)审计人员与一般内部审计人员的差别日益缩小;由于自动化环境下,信息系统横跨许多部门,这就使以传统的垂直部门为重心的内部审计逐渐演进为跨部门的内部审计。

(3)不良社会环境给内部审计带来的职业风险。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各种欺诈、舞弊层出不穷,社会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司法界、医学界、审计职业界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屡见不鲜。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给内部审计界带来了巨大的职业风险,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时应给予极大的关注。

(4)准则应高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实水准。内部审计准则旨在指导内部审计实践,因此必须高于现实,否则,我们要么在低水平上徘徊,要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2.拟定初稿。准则委员会根据确定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起草初稿。具体操作办法是每个内部审计准则项目成立一个专门制定小组。各制定小组的成员构成应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由高校教授、大中型企业(包括国营、民营等不同类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各地内部审计协会负责人组成。同时也考虑了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内部审计的差别。在进行大量实践调研后,各制定小组成员经多次讨论整理,形成内部审计准则初稿。

3.征求意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就准则委员会提交的内部审计准则初稿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及各地方内部审计协会、会员单位、科研院校等方面的意见,并且在3年内召开了7次内部审计准则研讨会,对内部审计准则初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参与会议的专家包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顾问;准则委员会成员;审计署经贸司、法制司、外资司、投资司的领导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北方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的专家学者;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铁道部、首都钢铁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广东核电合营公司、中国农业银行等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以及各地内部审计协会负责人等。他们对每个内部审计准则项目(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准则和若干项具体准则)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科学性、现实性、前瞻性等方面对内部审计准则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

4.修改定稿。准则委员会充分考虑各次内部审计准则研讨会所提出的意见及其他方面反馈的意见,对每个内部审计准则项目都经过了3~4次的修改。修改稿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秘书处。在适当的时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召开内部审计准则定稿会,邀请多方面专家出席,对准则进行最后的把关和复核,最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