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派名词解释

513好学 2023-01-27 19:18 编辑:admin 181阅读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扩展资料:

历史功绩: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安派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公安派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中道。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袁宏道手迹石刻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袁宏道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名词解释。公安派(网络整理版)

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以袁宏道为首。因为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

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

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

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

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

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

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

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

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

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

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

(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

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

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

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

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

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

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

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

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

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

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

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

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

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

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

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

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

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

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

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

“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

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

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

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

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

(《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

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

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

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

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

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

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公安派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中道。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袁宏道手迹石刻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袁宏道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名词解释。公安派(网络整理版)

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以袁宏道为首。因为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

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

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

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

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

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

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

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

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

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

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

(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

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

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

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

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

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

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

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

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

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

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

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

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

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

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

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

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

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

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

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

“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

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

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

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

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

(《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

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

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

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

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

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

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