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的来源有很多,你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方式去获得相关的资料,推荐如下几个方式:
1、在书店购买教师资格考试真题,方便快捷,缺点是价格往往比较高。
2、在网上购买教师资格考试真题,价格往往会相对便宜一些,资料也会更加的全面。
3、在网上获取资料,不过在网上获得的资料大部分都是电子档,需要自己打印出来。
4、报名辅导机构培训班,一般报名之后,培训班都会为你准备好这些资料。
二、幼儿园老师教师资格证考题
幼师资格证笔试考两门科目:《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报考幼师资格证必须要有幼儿师范学校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综合素质》中职业理念知识占比15%,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占比10%,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占比15%,文化素养知识占比12%,基本能力知识占比48%。
《保教知识与能力》中学前教育原理知识占比31%,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占比33%,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知识占比36%。
幼师资格证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等环节,完成面试。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卷真题案例
中小学课程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中小学课程的发展目标可以分为三个维度:①知识与技能,这一点不做过多的解释了, 就是字面意思;②过程与方法,学习讲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固定的知识技巧当然值得学习,但更重要的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这会使我们终身受益;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的情感和正常的价值观无疑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美国的课程专家舒伯特认为,我们可以对课程目标进行分类,分为: 1. 普遍性目标取向,譬如我国常常提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行为目标取向,就是指课程往往需要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某种行为;国生成性目标取向,也就是指过程特别重要;④表现性目标取向,即学生的自我个性十分重要。
具体回到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6个。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过去,我们的课程常常关心”知识本身”的传授。填鸭式教学”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用来形容教育中注重却也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革后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要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往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也就是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而且科目过多又缺乏整合。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包含了对于学科本身的阐述,也涵盖了与社会现实的内容融合,也会根据课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实现学生能力在学科知识上和动手能力上的均衡发展。“历史与政治””品德与社会”等综合性课程的设立,让学生学会融合多个学科知识。将丰富的选修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分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3)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密切联系起来。改变过往课程内容中老旧的、与时代脱节的内容,尝试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时代脉搏相联系。前段时间,一位数学老师以游戏《王者荣耀》中的游戏人物后裔”为背景出了一套考题,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我还记得在我读书的年代,几乎每-篇语文课后的最后-道练习题都是“请背诵全文”,令人哭笑不得。现在的课本里则出现了很多创造性的、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学习方式,比如“改写”“续写”等。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考试及评价机制是教育的实际指挥棒,也只有建立了配套的素质教育考试制度,才能让素质教育的理念做实、做好、 做优。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不同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大不相同,最适合的课程体系,也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三、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一)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学习所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5、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替代。注意的分散实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如果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出于成员之间的利益、爱好、信仰方面相似,引导的好,对班级群体可以发生积极作用。如果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称为破坏性的力量。
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0、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11、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是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本说法不正确。
12、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