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数据,一个重视礼仪的人,他到达成功的位置的速度比不重视礼仪的人快5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礼仪的重要性,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有些人学了一生,而且学会了一切,但却没有学会怎样才有礼貌。”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只要读一点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祖先在3000年前所达到的高度文明:《礼记.曲礼》中记载大量古代礼仪,以饮食的仪容为例,食礼告诫人们吃饭时不要把饭窝成一团搁在碗里,喝汤的时候别让汤倾流不止,咀嚼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盘,不要当众剔牙等等。类似的礼仪内容也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一些礼貌教本之类的书籍中,但只要想一想伟大的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每天吃的都是手抓饭,就可以知道西方文明的后起,正是这种差距,我们的祖先之国被称作礼仪之邦! 毫无疑问,在前现代世界上,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也深受中国传统礼仪的熏染,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国古代礼仪的痕迹。然而,传统礼仪在中国本土却因种种因缘而丧失。2005年北京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礼仪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不足40%。素面朝天上班;面黄唇无色,发乱指甲长的护士,病态的样子对着病人;穿着睡衣逛市场、遛弯,西装革履游公园,透露装束进出办公室,O型腿、下肢静脉曲张穿短裙;靓妹吐脏言,当面揭人断;手指指人,用脚指物,握手成了点头哈腰的乞讨;不守信时,散漫拖拉------比比皆是。这对个人形象有着极大的损害,也阻碍着自己和所在部门事业的发展。 一般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小节、细节,无碍大雅。然而,举不盛举的事实证明,就是这些小节,往往决定了事情、事业的成败,分辩出了人的文明教养程度。 故事:一位老板登报为公司招聘一名勤杂工。大约有30人前来应聘。这位老板从中挑了一个男孩。他的合伙人问他:“你为什么单单挑中了这个男孩呢?他既没有带介绍信,也没有人推荐他。”“实际上,他带了不少介绍信。”这位老板说:“他进门时,先在门口蹭掉了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做事仔细小心。当他看到了那个跛脚的老人时,立即起身让座,说明他心地善良,关心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将帽子脱去,我让他坐下时,他道谢后才入座,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他都回答得干脆利索,说明他是个懂礼貌、有教养的人。还有,我故意放了今天的报纸在地上,其他的应聘者不是从报纸上迈过去,就是看到了也没反应。只有他俯首捡起报纸把它放在桌子上。而且,他虽然不是衣着光鲜,但是干净整洁,不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连指甲都修得干干净净。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你难道会认为他没有带来合适的介绍信吗?我相信,勤杂工对他只是一个开始,将来一定会大有前途。” 大作家塞万提斯说过:“礼貌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有的礼仪形式看似简单,只不过是一个微笑,一声道谢,一种举手之劳,但这不起眼的表现,却可能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宝。例如,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通过学习礼仪,可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更好地显示自身的优雅风度和良好的形象。一个彬彬有礼、言谈有致的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将会如沐春风,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而且他自己就是一片春光,给别人、给社会带来温暖和欢乐。礼仪教育是培养造就成功人士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倍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礼仪的作用在于“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和得来”,这对于他“日后所得的好处是很大的,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可以更宽,朋友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这些是他从高等艺术或导师、百科全书中学到的困难字句或真正知识所赶不上的”。礼仪本身作为人际关系的一把特殊钥匙,能够较轻易地打开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所以我说“好礼仪带来好前程”有礼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