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审计事项的锚定效应?

105 2024-08-28 02:23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会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对事件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以最初的信息(数据或其他参数)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致使最后的估计值趋向于开始的锚定值,并由此导致错误的决策。作为行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锚定效应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判断行为具有深刻影响。

在以不确定性条件下判断占主导的审计判断领域,锚定效应“发挥”了较大影响。要减少锚定效应对专项审计调查的负面影响,审计人员就必须在充分认清锚定效应作用机制及其危害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对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项审计调查遭遇锚定效应的原因

专项审计调查的广泛性决定了锚定效应的频发性。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涉及范围较广的特点。这一特点符合专项审计调查要求从宏观上反映某项经济运行情况的目的,但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统计资料的了解主要还停留在数据表面,缺少足够的实地调查和比较分析,很容易受被审计单位提供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锚定效应,落入被审计单位设置的“沉锚”陷阱。

调查方式的变化增大了发生锚定效应的风险。按照审计和调查目标的主次关系不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开展的审计调查,另一种是结合审计项目开展的审计调查。审计机构近些年独立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比重呈上升趋势。独立开展的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本期会计信息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更有利于专项审计调查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一段时间的总体情况。但也正是由于对本期会计信息了解不足,加大了审计人员对历史数据的依赖,进而造成审计人员更容易受历史信息影响,使锚定效应发生的风险加大。

调查对象的多元化更有利于锚定效应“发挥作用”。调查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审计机构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更有利于锚定效应“发挥作用”。专项审计调查对象一般有同一项目在不同单位的开展情况,或同一单位对不同项目的执行情况。由于涉及的对象有所不同,可能会造成审计人员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因为对已开展过的调查对象印象较为深刻,从而依据前一调查对象所收集的数据来对本次调查对象进行相关衡量的现象发生。锚定效应再次发生潜在性威胁。

专项审计调查的连续性促使锚定效应可能发挥出更大影响。专项审计调查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下一步的调查活动是建立在前一阶段调查结果基础之上的。专项审计调查的连续性则决定了在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接触到的第一手数据可能会对随后进行的调查活动有更为深刻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心理上更有可能会对最先接触到的数据产生“偏爱”,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调查与思维模式,进而产生锚定效应。

审计人员的心理活动特征加大了锚定效应发生的概率。人类的判断行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当判断行为中所依据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时,为了减轻信息加工者的认知负荷、提高判断效率,人们往往运用简单的启发法进行判断。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面对众多不确定信息,审计人员的职业警觉性决定了其对“超乎常规”的信息具有特殊的敏感性,而对此类“特殊信息”的判断基本上是建立在自身的经验和一定历史信息基础上的。在多数情况下,审计行为需要审计人员依据本期审计证据,结合前期审计获取的被审计单位历史信息作出审计判断。在审计人员心理活动不确定的情况下,尽管出现的“特殊信息”有机会改变审计人员心中原有的概念,但同时,历史信息也有机会对这种“特殊信息”施加影响,使其更加符合审计人员头脑中原有的印象,这些历史信息的锚定效应可能会使审计人员忽视本期信息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导致判断偏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