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温里药多为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性热;小茴香、丁香等性温。温里药皆具辛味,以其与温热之性结合而辛散温通,特别是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花椒等均有强烈的辛味。另外,附子、肉桂皆具甘味,因味甘能补,故能助阳补火。吴茱萸味兼苦而善降逆下气。脾胃喜暖,但最易受外界寒邪所侵,温里药多归脾、胃二经而散里寒。附子、干姜、肉桂又入心经而具回阳或通脉之功;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兼入肾经能温肾助阳;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入肝经能温散肝寒;干姜兼入肺经能温肺化饮。附子、吴茱萸皆有毒,附子毒性尤大。温里药一般都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可用于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者。部分温里药能温肝散寒止痛而治肝经受寒少腹疼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具温肾助迟源滑阳功效者,可用治肾阳不足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少数温里药兼能温阳通脉而治心肾阳虚的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能回阳救逆而治亡阳厥逆证。个别药尚能治肺寒痰饮之痰白清稀、痰鸣咳喘。
2.温里药的配伍方法
温里药的配伍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证侯选定,若外寒内侵、表寒未解者,须配辛温解表药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用;寒湿内阻者,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去湿药用;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用;气虚欲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用。
3.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温里药时,因其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具体药物
要点:
1、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功效、应用:
附子:味辛、甘,性热,主归心、脾、肾经。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温一身之阳”。功能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主治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以及寒痹证。可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下所致亡阳证;对寒痹痛剧者本品最为适宜。
干姜:味辛码腊,性热。主归脾、胃、心、肺经。本品温里祛寒之中尤善温中散寒。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寒呕、冷泻;亡阳证;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肉桂:味辛、甘,性热。主归脾、肾、心、肝经。肉桂甘味较重,其性甘热而助阳祛寒力强,长于温肾补火、温中助阳散寒,故尤多用治肾阳虚衰及脾肾阳虚之里寒证。功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治肾阳衰弱之阳痿宫冷、虚喘心悸;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以及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胸阳不振寒邪内侵之胸痹、阴疽;寒凝血滞之闭经、痛经。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主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本品散寒止痛之中,重在温肝散寒止痛。功能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主治寒滞肝脉诸痛证(如寒疝腹痛、厥阴头痛、痛经等)、胃寒呕吐证、虚寒泄泻证(五更泄泻)
等。
2、细辛、花椒、丁香、小茴裂码香功效、主治病证:
细辛:功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主治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鼻渊,牙痛,痹痛;寒痰停饮,气逆喘咳。
花椒:功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常用治中寒腹痛及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丁香:功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主治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脾胃虚寒泄泻,尤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本品兼人肾经,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痿、宫冷。
小茴香:功能散寒止痛、理气和中。主治寒滞肝脉之寒疝腹痛、少腹冷痛、痛经以及睾丸偏坠胀痛、中焦虚寒气滞证(脘腹胀痛、呕吐食少)。
3、高良姜的功效:
高良姜: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4、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用量用法:
附子: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肉桂:煎服,2-5g,宜后下或h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吴茱萸:煎服,1.5-6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2-5g;入丸散剂,用0.5-1g。外用适量。
花椒:煎服,3-10g。外用适量。
5、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丁香的使用注意:
附子: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附子有毒,用之不当可致中毒甚至死亡,故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肉桂:畏赤石只脂,使用时应注意。
吴茱萸: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细辛: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