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三大经典(成书时代 书名)

513好学 2023-08-22 13:14 编辑:admin 198阅读

一、中医学三大经典(成书时代 书名)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扰做衡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胡培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缓做》,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二、有什么书比较适合中药学的

学中药如果按照学校里的教材,那基本蚂轿上是掉进坑里了。有一些书冲物逗作为参考:启蒙:钟知霖《发现中药》有2辑,江海涛《药性琐谈》。基础:《神农本草经》《本草求真》《长沙药解》《本草问答》《本草思辨录散卖》《本草崇原》等。学而不思则罔,下一步就该去实践应用来体证所学,知行合一。

关于中药学的宏判书籍,建议你看<本此运草纲目》《蔽扒改本草从新》,至于现代所著的《中药学》什么的就没必要看了!

《本草纲目》

还是一三年所作,那时玩具车人在!

易经+本草

三、在中医学中,如果现在只能让你选四本书,你会选哪几本?为什么?

在中医中选四本书,我会选的是成为经典的四大本:

第一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是一本传世巨著,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质量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学中医必读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就是:《伤寒论杂病论》这本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的讲述了很多外感疾病和杂病的治疗规律与辨证论治。这本书也是必读的,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做总结。

第三个是:《难经》 作为中医,那么经络、脉诊、脏腑、病因、病理等,这些基础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的内容在基础理论中,结合部分临床医学,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第四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不是说能让你成就多么辉煌,掌控精湛的中医学术,而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 社会 学、还有哲学、 历史 等,这是一本思想理论基础的书籍。总结了 历史 的医学成就,和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各方面,都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颇深。

中医的经典书籍有很多,依题主所问而只选四本书籍的话,我个人认为选这四本书籍就足以让你入中医之门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针灸大成》。为什么这么选呢,首先,这几本书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医的自诊病、救治、用药、针石、康愈、善后的一整套完整的看病法。看懂并融会了你已是合格的中医了。1,《黄帝内经》这本书自现世至今几乎没人增删过哪怕几个字儿,当然,最主要的是书中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切中医书籍的理论都几乎源出于此。书中告诉你,人,自哪里来,到每一个年龄段会有什么状况及如何应对,人之每个年龄段身体脏闭培之坚脆如何,腑之大小多少,谷之深浅,悉消脉络之长短,血脉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数怎样,皮肤包络如何,呼吸,能量摄取,所居住地域之气候影响等等,皆可自书中找到答案。其书于天地间事儿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 社会 ,历法(五运六气),阴阳,卜算等,书中贯彻生命始终的自然生命观念。2,《伤寒杂病论》,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这也是中国的另一部名著,主要是作者张仲景最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实用的经典书籍,中医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睁态知疫这种传染病。此书也是自成理论系统,自伤寒的病起因到症状,发展阶段到处理方法都很成熟完备,尤其是书中创造性的确立了对伤寒的诊断用“六经分类,辨证看病,这两种施治原则,让中医可以大众化普及学习。书中奠定有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中医诊治有二个特点,一是整体现念,而另一个就是辨证论治!!!而伤寒杂病论就是辨证论治的创立者,六经辨证是其独创的辨证方法。书中方剂也是种类很多,在方剂用法上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传至于今时,仍然发挥着作用。书中也十分注重饮食 养生 。(《金匮要略》是宋朝时从此书中另分出来独立成书的。)看懂了此书,你几乎把中医的基础掌握了。3,《温病条辨》,这本书是清朝人吴瑭所著,书中主要系统讨论了温病学的理论,书中病之起因,上焦,中焦,下焦,杂说,难产,难儿。作者把温病系统的分上中下三焦并细述了病源和证治方法,并有解治妇女难产的诊法和诊断小儿病症的辨证治法,尤其是这小儿病症,小儿病症历来称为哑科,因为他无法回答只会哭闹或咦咦唔唔的,而作者却极有心得并将其理伦系统化,使后学者有例可看,有案可查,内容丰富,论述充足。以上三种书籍几乎已包括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治方法,对症下药,汤药煎熬,疾病前后处理,病愈善后工作,等等。4,若是非选四本书,那这第四本看看《针灸大成》吧,(或者是中医学院的《针灸学》16开绿皮书。)针灸大成是明朝人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的,我们知道中医尤其是针灸在明朝已是十分光大了,作者总结了之前论述,尤其是收录了很多针灸歌赋,和一些之前秘不示人的针法。重新考定了穴位名称和位置,有具体的全身及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在实践中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其它的书籍我个人以为也很经典,但是这几本理论完备基础牢固且自成理论系统。现代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了,这不是中医有什么问题了,而是学习的人没多少人仔细的弄懂医理了,学者太心急气躁,或拿西医法子断病或连自己学习的知识也疑惑,等等诸如此类,古人有句话: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做不了良相,便做良医。这是说有了真本事学好了基础带着仁心仁术出门吧,做官便用仁心,若是不弟,则独善其身做个有仁术的良医。在中医者眼中,良相和良医都是给人治病的,没啥区别,区别只在所治人员之多寡而已。

我只选了通佫易的<国医灵验方案大全>,还有建国后至文革期的中医杂志,和地方医药杂志〈江西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哈尔滨中医〉常约你有缘遇得上面所言的一本〈套〉,你会无师自通,更可望你中医速成傲视群医矣!

附图,多了一本〈套〉。

我会选择《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为什么会选这几本,一、《黄帝内经》是中医之根本,学会了这本书,就会明白中医起源的根基和天地四时变化跟人体的关系;《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本书在学中医的道路上是绝对绕不开的部分,是中医最基本的方剂和理论,实用接地气,方剂简单高效,疗效显著,为各代医学大家所推崇。《温病条辨》是把各种热病和热性传染病细化成条,一条一条来辩晰,简单明了,便于学习记忆,是学习热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至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我认为这是一本使用至上,理论加实践,并亲身体验、讲解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里面大多方剂为张锡纯老先生自创,用药理论独特,方剂用药不多,但都用得恰到好处,遣方用药都亲身力为再四斟酌,效果非常好,并且有很多医案可供参考。本人受益匪浅啊,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谢悟空邀请!

我就只选《本草钢目》这一本精典国碎。

只需要读懂读精这一本《本草纲目》就会成就辉煌腾达在医学界。在中医学术界想真正掌控精钻的中医学术和医术、只要把《本草纲目》读懂读精通就足够了,就会成就一位当代中医医科大师……

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世代均以中医为生,父亲希望他读书科考中举做官不操旧业。从小好学聪明的李时珍乖巧守律,在庭功读十年从未出门。十四岁开始参与科举 考试、连续三年却未中举、他打心眼里不想做官、一心只想多读书读完百科全书、掌握各种技术技能服务人类光耀华夏。当时楚王得知他_学术渊博医术高明了得,就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要职并医治官员要员病情,后经楚王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要职、一时全朝文明

由于追求自己理想他在职不到两年就回到家乡、从此专功医学、开始他的《本草纲目》的述写和编辑,让这国宝籍的《本草纲目》至今领航着中华医术界的方向!服务国人搏大辉煌!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皇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 社会 “整体医学模式”。

《难经》即“问难”、“疑难”,采用问答的方式讨论中医的理论,包括脉症、经络、肺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穴位、针灸、病证等。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对伤寒病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的论述。此书确立了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另外,我觉得《本草纲目》在人们心目中亦有非常重要地位,这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涉及中医理论,本草要集,各种草要的药性,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典籍。

看了上面的答题,真心不错,我也答一个。

现代中医学的教材汗牛充栋,古代典籍也是浩如烟海,但是如果只能选四本,我个人认为可以选以下四本。

第一,伤寒杂病论

自宋本伤寒论刊行,伤寒杂病论就一分为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将二者合二为一。

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和内伤的首选经典。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辩证系统,不同于八纲辨证,不同于脏腑辩证及气血辩证。六经辩证的伟大之处,在于医生只需熟记辩证条文,了解病人客观病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严格按照条文所载,随证处方,避免了后世学人自己太多的主观臆测。比如,“脉微细,但欲寐”,条文会告诉我们这属少阴病,可以很快明确病位;如果再加上四肢厥逆,条文也会告诉我们应当开四逆汤。这就是六经辩证的客观性。医生只有做到尊重客观病情,才有可能正确认识病证,也才有可能治疗病症。

现代中医所提倡的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由于八纲辨证属于抽象概念,缺乏具体客观的病位和指标,不利于学者运用,或者是在运用过程中掺杂了自己的想当然,并没有真正准确做到对症下药。

气血辩证同八纲辨证类似,不做深究。

脏腑辩证是华佗所创,但是由于战争及年代久远,华佗没有留下脏腑辩证的典籍可供遵守,导致后世运用脏腑辩证施治时,就沦为根据医生自己认为的主观辩证,同一个病人,几个医生的辩证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只有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能清楚客观的揭示病症病位,并明确记载相应的方剂、用量和服用方法。这就是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原因,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方书之祖。因此我将伤寒杂病论列为学中医的第一本经典。

第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虽然黄帝内经的某些理论不一定和临床完全应对,但学中医的人还是必须研习这本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记载,对于理解和运用六经辩证有很大帮助。比如遇到某些病症,伤寒论中又没有记载相应的方证,这时可以运用经络学说结合六经辩证,处方开药。

第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作者彭子益,被李可老中医誉为“中医复兴之父”。李可老中医以擅长运用古中医学治疗急危重症而名扬海内。他十分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指出中医的出路就在回归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贡献在于,继承并完善了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的理论,解释了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真正含义,破除了中医是玄学的污蔑,揭示了十二经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提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等等。

个人观点,要学习和理解中医,这本书是非常有必要认真研习的。

第四,中医诊疗要览

作者大冢敬节,日本著名汉方家。大冢敬节出生于汉方世家,本人著作颇丰,但我个人看,其中医诊疗要览对我们中医临床很有帮助。

我们临床时会发现一个疑惑:面对病人,不知道怎样抓辩证点,抓不到辩证点,就不会用哪个方。在这方面就可以参考中医诊疗要览:一是它将很多西医的疾病名词用中医的方药来治疗,给我们辩证处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是病类齐全,划分明细,每个细分都提供了具体的处方,这正是初学中医的人所急需的。

以上是个人观点,敬请指点并转发。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民藏中华中医药(辩症,断症,治疗)总汇集!!!七情病之起因,九种总要!伤寒论精辩。总之书越读多,越要祛除糟粕,否则:伯乐儿,赵括,之流充斥,中华中医药不能向前,像现在不如从前!!!悲哀!!!不来个地覆天翻的变革,中医药。。。。。。

现代人古文基础薄弱,所以我个人认为先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大全》。把这4种书先学几年,就可以临床一般常见病。然后边临床边研习《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古代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药大辞典》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因为弄懂黄帝内经就知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取类比象,置病原理与治病原则。熟读伤寒就知道治病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熟记中药大辞典常用几百味中药,知药善用,知兵善战,用药如用兵。常翻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学习中国现代名医的理,法,方,药及各种疾病的治效案例。

把这四本学好了,也就能救人于水火,成长为一个好的中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