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伦敦有多少人?

513好学 2023-09-30 09:53 编辑:admin 276阅读

1665年至1666年间,英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即黑死病(鼠疫)。此次瘟疫,导致8到10万人丧生,相当于当时伦敦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伦敦大瘟疫”。

当时伦敦大瘟疫迅速在整个英国蔓延,使英伦三岛笼罩在巨大的恐怖之中,有一个小村庄就死了78%的人,但面对可怕的黑死病,村民们无一逃避,他们的做法令人尊敬,被载入史册。

村民们的做法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用一个措施控制了这场瘟疫的蔓延,使英国摆脱了死亡的阴影。

(一)瘟疫来了

1665年夏天,伦敦已是一片人间地狱。在瘟疫最严重的时候,每周有7000余人死亡。这对于人口不到50万的伦敦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按这样的速度,再过一年多,也就是70周后,伦敦,这个世界上的伟大都市将从地球上抹去!连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都慌了,他不顾一切地逃到了牛津郡;连那位伟大的天才牛顿也慌了,当然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移居到了沃尔斯普乡下。

当时伦敦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商业活动陷入瘫痪状态,富商们和各行各业的职人都已经纷纷撤离;只有少数牧师、医生和药剂师愿意留下来,在疫症肆虐的整个夏天里协助其他民众抵抗瘟疫。当然,当时的伦敦市长罗伦斯先生(Sir John Lawrence)本人也留守在城中。

尽管伦敦当局采取了众多措施,但效果甚微,黑死病已经影响到英国的其他区域,它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英格兰中北部突飞猛进。

英国中部的德比郡,有一个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名叫亚姆村。这是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村民们以农业和矿业开采卑微而从容地生存着。不过这个小村庄也有一个优势,它是英国南北交通的一个小小的枢纽。

不久,这个小村庄不再宁静。

1665年9月,亚姆村的一位名叫乔治·维卡斯的裁缝,从伦敦订购了一包布料。布料送达后,他发现面料有些潮湿,便用火把布料烘干。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做法给整个村庄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这些布料上跳出了一些跳蚤,跳蚤携带了鼠疫杆菌……

裁缝维卡斯很快出现了黑死病的症状:发高烧、头痛、呕吐、皮肤水疱等等。仅仅一周后,维卡斯便在痛苦中死去;然后他的妻儿也死去了;然后是裁缝的学徒和他的一家人。

接着,亚姆村人接连出现黑死病的症状,不久他们也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两个月内,黑死病夺去了村子中23个人的生命。亚姆村的村民意识到,瘟疫来了!

(二)一声断喝

蝼蚁尚且偷生,为人何不惜命。面对如此恐怖的情景,许多村民们准备逃离。因为留在村里无异于等死,逃出去尚有活的可能。

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他的一声断喝,不仅改写了亚姆村的历史,更是改写了整个英国的历史。

他说:“大家不能走。如果撤离,就可能把黑死病传播到北方,为瘟疫推波助澜;如果留在村中,或许可以阻止瘟疫的蔓延!”

他是谁啊?大家能听他的吗?

他叫威廉·莫泊桑,是亚姆村的牧师。他认为他有义务阻止瘟疫的扩散。而村民的外逃,无疑会把瘟疫带到其他地方。可当时逃命要紧,他的建议也并不是很顺利就得到大家的认可的,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莫泊桑在当时的亚姆村还没有什么威信。因为他的前任,斯坦利牧师,本来在当地颇有声望,却因为拒绝执行英王查理二世的一项命令而被免职。这样,作为斯坦利牧师的继任者,莫泊桑还并没有受到村民的认可。不过当时,斯坦利牧师仍在村中生活。于是莫泊桑牧师找到了他。两人达成了共识,决定说服村民,让他们守在村中,不要外逃。其实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隔离。

(三)众志成城

两位牧师对村民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大家如果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是否已经被感染了瘟疫;如果不走的话很可能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是,这样至少不会再感染别人。留下来吧,让我们把善良传递下去!”

让全村所有的人都认同牧师的建议,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但两位牧师做到了。村民们遵从了牧师的决定。牧师还制定了三条规则:第一,礼拜活动从教堂移到室外,以免人群互相传染;第二,不允许任何死去的人埋葬进教堂,因为尸体可能传染瘟疫;第三,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或离开亚姆村。

于是在牧师的带领下,村民们众志成城,在村子北边用石头修筑了一道围墙,并派人在村口把守,不许任何人员出入。为确保能够得到食物和其他物资的供给,村民只能在隔离墙上挖出孔洞,并把泡在醋里的硬币放在孔洞里(当时人们认为醋能够起到消毒作用)。周边村子的商贩会定期从孔洞里收集这些硬币,然后留下一些食物。这样避免了外人和亚姆村人的接触。

当然,在村子里,人们也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除瘟疫,避免大家的互相感染。一旦出现黑死病症状的感染者,就要到酒窖或地下室中进行隔离。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进入酒窖与地下室的村民都失去了生命,无一幸免。在首都伦敦尚没有办法来对付的灾难,何况医疗设备都很落后的农村呢?

1667年8月的8天时间里,一位叫伊丽莎白·汉库克的妇人接连失去了丈夫和6个孩子。她边拿手帕遮挡住嘴巴,边将家人的尸体拖到近郊的野地埋葬。

人们一个个接连死去,像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无声地落下……

威廉·莫泊桑牧师的妻子也未能幸免,她在被确认感染黑死病的前一天告诉丈夫说,“周围的空气闻起来甜甜的。”

这就是当时人们在瘟疫中得到的经验。如果一个人闻到空气有甜甜的味道,就意味着他已经感染瘟疫,体内的器官已受损甚至开始腐烂。

于是人们开始戴起塞满药草的面具,避免闻到这种甜味。甚至有人坐在臭水沟里,来躲避这些甜味的空气。但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于事无补,死亡人数不断增多,原本秩序井然的亚姆村落很快瓦解。村中道路遭到毁坏;花园无人照料,杂草丛生;田地里的粮食成熟了,无人收割……

村中的每一个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没有人知道谁会成为黑死病的下一个患者。人们依赖周边村镇上送来的食物,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活。

(四)一座丰碑

在黑死病的肆虐下,亚姆村有200多人相继死去。村里的石匠也死了。此后再死去的人,没有人为他们刻墓碑了。村民们只能自己学着雕刻墓碑,趁自己还活着,预先雕刻好自己的墓碑。莫泊桑牧师还让人们提前写下自己的墓志铭。

到了1666年8月,黑死病让亚姆村遭到毁灭性打击,全村344个村民中,有267人死亡,死亡率达到了78%!

昔日和平宁静的亚姆村一片死寂。但在这死寂中却凝重地出现了267座墓碑。

“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 这是矿工莱德给死去的女儿刻下的碑文。

“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 ——这是一位医生给自己写的碑文,他死后还在向自己的的妻子道歉。

莫泊桑牧师也死在这次瘟疫中。他的墓碑上刻着:“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

267座墓碑构成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亚姆村的村民选择了自我隔离,把自己封锁在一堵墙内。这堵墙成了一座伟大的“长城”。但它挡住的不是敌人,而是瘟疫的传播。某种意义上,这堵墙带给亚姆村的只是死亡,然而,它带给整个英国人的是重生!

在亚姆村自愿隔离400天后,这场横扫英国中南部的瘟疫消失了。这个渺小而安静小村庄,阻挡了黑死病在英国的蔓延,使英国北部免于被感染,成为英格兰最后的乐园。英国人保住了希望。

10年之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知道亚姆村的事迹后,也深深被感动,他下令特批亚姆村后代世袭免税。但亚姆村人拒绝了国王的好意。亚姆村的这段历史后来被写进1950年版的英国教科书。

多年以后,人们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何亚姆村人这么齐心?为何亚姆村人有如此高的觉悟?他们为何有如此伟大的奉献精神?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这就是信仰问题。有信仰与无信仰的差别是:有信仰的人,活的是人;无信仰的人,活的是命。

亚姆村人都是有信仰的。

法国著名作家加缪在《鼠疫》中说: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免受其害。

灾难来了不可怕,可怕的人们如何面对。如果人人只顾自己逃命,他也未必能逃得掉,相反会波及更多的人;如果大家众志成城,灾难终会低头而消失。一个民族往往在一次灾难中使自己成熟。

加缪又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亚姆村做到了这些。目前,武——汉——人就是这样做的,中国人也是这样做的。这次灾难终将结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