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教师资格证,怎么准备?

513好学 2023-09-12 10:23 编辑:admin 108阅读

想考教师资格证,怎么准备?

考取教师资格证需要视个人情况而定,建议提前规划时间,并量身定制具体的备考计划。一般来说,备考周期1-2年较为合适,因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点,容易出现课程知识面广、难度较大的情况,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和备考时间。

考取教师资格证需要有充足的备考时间,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资料和方法,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备考。具体的备考步骤有:

1. 审视知识点:仔细审视考试的大纲和考试要点,明确其中的知识点,量化和计划备考目标。

2.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自己的备考计划,并且明确每个学科的复习时长、复习方式,制定恰当的复习计划。

3. 整理资料:整理相关备考资料,包括课本、备课笔记、历年真题、各类资料、网上视频等等,为备考做好充分准备。

4. 分步复习:有序分步地进行复习,比如对于语文、数学等国家教材要重点关注,英语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方面进行训练。

5. 适量模拟:进行适量模拟考试,这样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及考试应变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宏激的考试信心。

6. 保持好心态:在备考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门门都想过短时间内放弃,要有耐心、冷静、坚持不懈,市场竞争激烈,拼搏是获胜的首要因素。

请注意,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岁激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因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备考计划,有针对性地复习,定期检查进度,遵蔽雀袜守计划规定时间,踏实、认真地进行考试。

2015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德育过程

又到了紧张的考试阶段,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我特根据教师资格证纲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5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德育过程,希望对您全面熟悉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坦圆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制思想以及道德等形式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以达到预定德育目的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巧信信产生影响时,他便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遗传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道德认知是人们对行为规范、是非善恶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影响情感、坚定意志、采取行动的基础。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知,形成坚定不移的观念,才能产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判断后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一个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一定道德认知、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的德育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一般高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因此,这种要求就会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状态发生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也存在多样性。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或相互抵触时,受教育者就会产生迷茫和疑惑。此外,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方面的矛盾,即知、情、意、行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也是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正是通过交往和活动而形成的。活动和与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孝轮要环境,成人、教师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施加再大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与思考才会发生作用。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知,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只有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并通过亲身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体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它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