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发现别人的优点读后感樊登读书?
樊登老师说过一句话: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感恩的表现。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缺点,有的人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是因为心中常怀有感恩之心,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人;而有的人却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去挑刺,这种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难以发现身边的“美”。
二、樊登|读懂一本书,离不开对书籍架构的梳理和记录书中精彩内容
选择一本好书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读懂一本书,把书读薄;读懂一本书,首先要抓住书本的主旨和重点,就需要有一个理解力的池子;然后要了解书籍架构是怎样的;之后了解书中哪些有价值的内容是值得你记录和记住的;最后要进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记住书中内容,成为你的脑容量。
(1) 经济学知识 ,樊登老师推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讲清楚了经济学的原理;
(2) 心理学知识 ,怎样处理好夫妻关系、友谊、婆媳等社会事件许多主题与心理学相关,樊登老师推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列了许多真正有研究意义的心理学研究;
(3) 国学常识 ,对建立文化自信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帮助,推荐书籍《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
(4) 管理学知识 ,怎样向领导汇报工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人际沟通问题涉及管理学知识较多,推荐书籍《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
(5) 逻辑学知识 ,批判性思维,推荐书籍《思辨与立场》;
(6) 哲学知识 ,解决你关注问题的大小,不要纠结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推荐书籍入门书《生活的哲学》、《学会提问》、《哲学起步》、《小逻辑》;
(7) 人生经验 ,当你所看的书籍引起你的共鸣时,你会认为它很有用,关键在于你经历过;
(8)还有法学、生物学、历史等等知识。
(1) 开头讲主题的定义 ,书籍主题的定义一般在前二章;
(2)解释书籍 背景信息 ,即关于书中的主题,有哪些相关领域的人做过讨论和研究,结论分别为什么?但是有些书籍无背景信息,跳到第三步;
(3) 解决方案 ,有很大价值的论据部分(统计数字,对比实验,长期跟踪的调查结果、大量的案例等)
(4) 价值升华 ,这本书讲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够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1) 主题的概念 ;
(2) 论述某个问题的严重后果 ,比如《谷物大脑》一书。书里的一个观点是,面食吃得太多,就容易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如果有逻辑推理等一并记住;
(3)书中带给你 新启发 ,并且 突破你现有认知的知识 , 让你怦然心动的内容 ;
(4)书中有 递进关系 ,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精华,推荐书籍《世界观》;
《世界观》一开始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是怎么构造整个人类的世界观的,论述完这件事后就开始叙述人类如何走向科学。从托勒密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第谷,从开普勒到伽利略,然后伽利略启发牛顿,之后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学,全书的内容层层递进。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深入。
(5)书中的 转折内容 ,如《苏东坡传》,讲了苏东坡一生的多个转折点,从顺境到逆境再到顺境这些过程中观点的反转;
(6)用不同的侧面彰显书籍价值, 具体写应用性的内容 ;
如:《清单革命》提出了“清单”这个概念以后,就开始分别论证在不同行业里怎么使用清单。
《心流》第一章描述了“心流”的定义,接下来就是在生活的各个方向和层面上列举心流的应用,比如在体育运动、艺术创作、商业开创、生活方式等层面上如何应用。
(7)书中的 奇闻趣事 。
(1)阅读时 少画重点 ;
(2)读完 间隔一周的时间,绘制思维导图 ;
(3)进行 总结 ,然后 传播 。
笔者实践
阅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思辨与立场》,《生活的哲学》、《学会提问》、《哲学起步》、《小逻辑》,《世界观》,《清单革命》,《心流》18本书籍在之后的时间中逐步阅读,并且做读书笔记。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by樊登
三、《思辨与立场》思维的标准“关联性、深度”
20210330 FGL446
关联性“识别不相关的陈述 ”
“非关联性思维诱导我们考虑那些应该放在一边的东西,关联性思维则让我们处在正确的轨道上”拿个人而言对一件事的陈述经常犯这类错误,词不达意,思维过于发散,不够聚焦,说着说着就偏离了主题方向,当我们不够聚焦的时候,又想通过一些案例或故事来陈述某一件事其实会越说越乱,甚至感觉废话连篇。当我们想给身边的人讲个笑话的时候,笑话本身很好笑,但讲笑话的人不善于表达情感,讲着讲着自顾自的在那里边讲边笑,身边人只好尴尬的陪笑,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笑话,但实质上这样的陈述已经让原有笑话意思失去了关联性。今天下午开会的时候,原来是需要与领导汇报一些产品上面的问题,会前讨论需要提出尖锐的问题,也希望大家多提一些产品改良方面的议题,可是会声的结果却并非如此,虽然提了许多问题,可翻看会议纪要时,大家的问题多数是营销层面的问题。与会议主题的产品研讨并没有太多关联性,讨论很热烈。但实际是偏离主题,几个重点的产品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倒是解决了几个没有太多关联性的营销问题,比如;广告投放、新售后体系的建立、对外会议组织...等等。
深度“识别肤浅的途径 ”
对一些工作上的问题,经常会给出模棱两可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也是肤浅的,团队中有个小伙伴经常抱怨工作太多、太琐碎,很多事情都堆压在他身上,所以表现出很不情愿的态度,且有居功自傲的心理。而面对这个情况,个人曾很肤浅且冲动的想法,“要不放他一个月假期试试,没有他公司的时候一样可以运作的很良好”。可是如果真这样做势必会来的损失且伤和失信,影响到客户的服务质理与及时响应时效。如果采用良性的策略应该培养这个岗位的AB角。让他清晰的知道没有他一样会有其他同事替补上这个岗位,并且可以快速的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当中,站在公司的层面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背后意涵是想省人员成本,发一个人与两个人的工资,虽然看上去是很支出明显,但也没有考虑清楚君这样做其实是很危险的,在岗位上会受制于某一个人,管理起来会十分的被动。这也是许多小型的初创团队的苦衷。